事事憂心謀妥善解決
2003年炎夏,正是“非典”肆虐之時。記掛學生安全的楊啟爐騎單車、搭公交,來回奔波在一所所學校間,了解情況,商量對策。
“楊老,這么高的氣溫,您這么大的年紀,怎能吃得消?”當來到寧海中學時,校領導看他渾身是汗,頗為動容。但不為外人所知的是,楊老的胃曾動手術切除了五分之三。他這么日夜奔波,完全是一股精神力量在支撐!
時常念叨著楊老的,還有山區(qū)里的那群學生。一次,楊啟爐到雙峰調研,午飯時間特地到學?赐麑W生,發(fā)現他們自帶的飯菜十分簡單,不是咸菜就是咸筍,而且一吃就是一周。
“怪不得這里的孩子都這么瘦小啊!”看得他十分心痛;氐娇h城,他顧不上回家,直接找人求援。第二天,他重返雙峰把5000元錢送到當地領導手里,用作改善學生伙食的啟動資金。之后,他還陸續(xù)從縣教育局、財政局落實營養(yǎng)餐資金2萬余元。從此,山區(qū)的學生們每天可以免費吃上熱騰騰的營養(yǎng)餐,那一碗碗榨菜蛋花湯、肉骨頭黃豆湯伴著他們茁壯成長。
到關工委后,他非常重視中小學生的校外教育,先后擔任縣實驗小學、躍龍中學、柔石中學的校外輔導員,與很多青少年成了“忘年交”。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紅軍長征勝利、寧海解放等紀念日之時,他總是主動聯(lián)系學校,走上講臺。那厚厚的一摞摞報告材料,是他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成果,每一頁的字里行間都凝聚著他對青少年真摯的愛。16年來,他先后做過150余場次報告,聽過他報告的師生達20余萬人次。
分內事管好,分外事理好。從岔路上金的縣委、縣政府誕生地紀念碑亭,到前童福泉山的鐵流碑亭,再到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等8個新建基地,楊啟爐磨嘴皮,奔腳頭,協(xié)助有關部門做好從集資、規(guī)劃到建造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工作,不辭辛勞籌集經費近30萬元,給我縣青少年們建起了一個又一個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