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特派記者朱菽劍特約記者水玲玲)地處嶺南中南部的羅浮山被道教尊為“第七大洞天”,至今留有東晉年間葛洪洗藥池和煉丹灶的遺跡。雖然《徐霞客游記》中對羅浮山未有筆墨記述,但浙江徐霞客研究會認為,這其中另有原因。這一猜測得到羅浮山文化研究會謝澤南副教授的認同。昨天,“霞客游線申世遺”志愿者一行在謝澤南的陪同下,探訪了羅浮山境內的古道。
在云蒸霧繞,樹木參天,百草叢生的山間,謝副教授輕易地將志愿者一行引入一條人跡罕至的古道。謝副教授邊走邊誦《徐霞客游記》中片段:“浙、閩之游舊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至太華、恒岳諸山;若羅浮廣東東樵山、衡岳,次也。至越之五泄,閩之九漈,又次也。然蜀、廣、關中,母老道遠,未能卒游;衡湘可以假道,不必專游!彼治,徐霞客是1628年出閩南至廣東,游了羅浮山。
徐霞客游歷廣東有兩個目的,一是受好友黃道周之托,前往那里探望在羅浮山避難的同榜進士鄭鄤。二是嶺南被稱為瘴癘蠻夷之地,也是古代朝廷對一些不規(guī)官員施行流放之地,但有名人,如韓愈、劉禹錫、蘇東坡。加上羅浮山早就有仙山之稱,故必讓對山水、地質、地貌尤生興趣的徐霞客前往羅浮山。
早在2001年,中山大學著名地理學家司徒尚季教授在《熱帶地理》21卷中發(fā)表這樣的判斷:“《徐霞客游記》中穿插記載,地方志史,以及徐霞客的遺詩遺文、傳記等材料,論證徐霞客游廣東不可置疑,重點在羅浮山!
謝副教授還猜測說,徐霞客從22歲到27歲時屬于出游認識、搜集資料階段;28歲到48歲屬于寫作整理、記錄印象階段。他的游記手稿中,沒有發(fā)現太湖、泰山、燕京以及羅浮山的旅行墨跡。這其中一因原始手稿遺失,如今見到的《徐霞客游記》僅是原始記載的九分之一內容;二是擔心招惹官廷。
相關新聞
羅浮山聚鄉(xiāng)音
4月24日晚,志愿者一行驅車7小時抵達廣東惠州市博羅縣后,得到了在那里投資發(fā)展循環(huán)農業(yè)的廣東寧海商會常務副秘書長婁武永先生的歡迎。
婁武永現為惠州博眾農業(yè)的總經理,下轄兩個養(yǎng)殖基地,年產值4億多元。
聽到家鄉(xiāng)倡議將《徐霞客游記》開篇日“5·19”設為“中國旅游日”成功后,又倡議“霞客游線申世遺”,婁武永隨即召集了在博羅縣周邊的寧海同鄉(xiāng)參與宣傳活動。在羅浮山景區(qū),寧海同鄉(xiāng)和志愿者一起分發(fā)了倡議書,并向當地游客介紹了倡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