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啟蒙路最憶是故鄉(xiāng)
——訪國家一級作家、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杭州市作家協(xié)會原主席薛家柱
薛家柱筆名羅巖,浙江寧海人。1960年畢業(yè)于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杭州教育學院教師,《西湖》文藝副主編,杭州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杭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第二、三、四屆理事及第四屆副主席。195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長篇小說《小城故事》、《異國俠侶》、《覺醒的警衛(wèi)員》(合作)、《鐵血生涯》,詩集《金銀島》,中篇小說《臺灣來的漁船》,散文集《西湖,祖國的明珠》、《神奇的云南邊疆》,童話集《冰人兒》,長篇紀實文學《魂斷武嶺》等,電視劇劇本《盈盈一水間》、《為奴隸的母親》、《濟公》、《煙雨黎明》等。
時隔62年再次回到母校,薛家柱先生感慨萬千。1949年,薛家柱進入寧海中學學習。作為一名山村少年,他在中學里接觸到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文學作品,他對包羅萬象的文學世界如癡如醉。特別是讀到柔石的《早春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作品時,他不僅為小說中嚴峻寫實的文字所吸引,更為作者是家鄉(xiāng)人而感到自豪。
初中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在薛家柱的一篇作文中給出了“文字精通,大可造就”的評語,這使得他深受鼓舞。不論是接觸文學閱讀,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起步,中學時代的學習將他逐漸引向了文學人生。懷著五彩斑斕的夢想,薛家柱開始向往更廣闊的文學世界,并如愿進入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前身)中文系求學。由此,也展開了他濃墨重彩、波瀾壯闊的文學人生。
如今,薛家柱已是橫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等門類的作家。即便是古稀之年,他仍筆耕不輟。不論走到哪里,提及家鄉(xiāng)何處時,薛家柱總會強調(diào)自己是寧海人。1981年,薛家柱成為《為奴隸的母親》這部電視劇的編劇。當時電視劇實景選在寧海拍攝,珍貴地記錄了寧海的老面貌,這加深了薛家柱的鄉(xiāng)情,也讓他感到自己跟柔石之間的一種緣分。在1999年的一個海峽兩岸交流會中,薛家柱遇到了詩人余光中,當時,余光中先生的一句“我們都是中華民族這棵大樹上的同心輪”讓薛家柱記憶深刻。而余光中《鄉(xiāng)愁》中那一句“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也同樣符合他對故鄉(xiāng)寧海的情感。
今年是柔石誕辰110周年,也是寧海中學柔石文學社成立50周年。薛家柱希望母校能將這50年寶貴的歷史與成果薪火相傳,莘莘學子們在武裝知識的同時也能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臺州式的硬氣”一直以來也是薛家柱推崇的人格力量,薛家柱表示,寧海兼有山水靈氣與濱海大氣,希望這種獨特的“山海精神”也能夠成為家鄉(xiāng)社會的人文力量。 (記者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