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強蛟鎮(zhèn)的后舟、下洋兩個自然村(后合并為下蒲村)決心對村中歷經(jīng)300多年風雨的魏氏宗祠進行一次大修。對于此事,村人無不支持,紛紛捐款,很快便籌得10余萬元款項。但修建宗祠不是一件小事,雜事林林總總,必須有一個大家都信得過的人來進行組織協(xié)調工作。這個時候,大家想起了一個人,魏文灶。
那一年,魏文灶已步入花甲。對于村中的這座古建筑,他與其他村人一樣,并沒有太多深刻的理解,只知道它很老,在很小的時候,他在那里聽過戲。除此之外,他知之甚少。在接到這份義務的職務時,他欣然答應。村人的信任,是當時支持他接受這項工作最重要的原因。
那是熱火朝天的場面。錢是大家一分一分捐出來的,每一個村人都是不惜熱情,不吝體力,紛紛投入到古祠的翻修中來。魏文灶說,那時,光是村里幫工,就起碼有三四千工,大家都是義務的,不計酬勞?梢哉f,每個人都出于一種自然的熱情來投入這場宗祠大修的工程中。魏文灶自己也不例外,作為負責人,購買材料、指揮工程,整日整夜地奔忙。
隨著工程慢慢地深入,魏文灶感覺自己這種勞動熱情正在悄悄發(fā)生著轉變。在真正接近這座一直存在于他身邊的古建筑時,有一個細節(jié)讓他感到了震驚。如果按照當年的實際情況,光是整座建筑的石料木料,要從外面運進來就需要一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怎樣的工程量?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他開始重新打量起眼前的這座建筑來。
在后來的日子里,這座與魏文灶朝夕相處的古建筑越來越全面地展示著它的風采。精巧的結構、考究的雕花無一不引起他的興趣。當夕陽的余暉落在那些沉默的雕刻件上,他仿佛能聞到先人做木工時那股刨花的新鮮味道。
翻修工程整整進行了兩年。那兩年,魏文灶感覺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大修。古戲臺依舊矗立在那里,但卻與他發(fā)生了結結實實的聯(lián)系,從此,他將自己的生命跟它融合在了一起,他感覺自己成了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