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灶
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廿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舊時,差不多家家灶山頭上都有一座佛龕,供有“灶司菩薩”。佛龕兩旁多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傳說臘月廿日前后,灶司菩薩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的善行或惡行,于是便有了送灶神的儀式,寧海人稱為“祀灶”。玉皇大帝根據(jù)灶司菩薩的匯報,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與灶司菩薩之手,因此,灶司菩薩的匯報對一家來說實在具有重大的利害關(guān)系,所以平常日子,如有新鮮的物品上市,打糖劃糕,都讓灶司菩薩先嘗新,因為燒的菜肴(寧海人叫下飯),逃不過灶司菩薩的五官,祀灶儀式當(dāng)然更為隆重,F(xiàn)在往往與“還福”混在一起,為了感謝神靈,包括祖靈在內(nèi),對全家一年的賜福,必辦一次豐盛的酒席,謂之還福。

拂塵
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衛(wèi)生大掃除,寧海人叫“撣塵”。老底子古話說,“十二月坌塵腳懸”,主要寒冬臘月,干燥的西北風(fēng)帶來的灰塵特別多,所以要來一次大掃除。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xí)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從此時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其次是準(zhǔn)備新衣、新帽、新鞋。舊時人們一般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