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一行村民正在“咣銅龍”。
“咣銅龍”
“咣咣咣”,每年正月初十開始,輪到值砩的房族就會選派人員環(huán)村敲鑼,一行人一字排開,肩扛銅鑼,邊走邊敲打大鑼,儼然如一支長長的銅龍,飄蕩在村落內(nèi)外,發(fā)出“咣咣”的聲響,甚是壯觀。因此,舊時前童人也稱此為“咣銅龍”。
據(jù)了解,銅鑼的數(shù)量以擔計算,兩人為一組,用一根扁擔挑著一面或兩面大鑼,稱一擔,人們邊走邊敲打大鑼。第一天是五擔;第二天是十擔,每天成倍增加,到正月十三上午則是三十二擔。“咣銅龍”有著厚重的文化寓意,童全燦說,前童的石鏡山會折射陽光,導致村子火氣太旺,“咣銅龍”有著以金生水、以水勝火的寓意,同時巨大的響聲也能驅(qū)魔辟邪,保佑村子吉祥平安。 “咣銅龍”是前童人約定成俗的一件事,也是元宵行會的一個前奏,其目的和貼“催丁票”類似,就是催促大家積極做好一切與行會活動有關的各項事情,以便能及時參加活動。“咣銅龍”一直持續(xù)至正月十四,在“銅鑼堂堂響,村民喜洋洋”的歡樂場景中,待各種民間藝術樣式到齊后,前童元宵活動的重頭戲——行會巡游就將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