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師傅本領高,刀一把來篾幾條。彎板幾塊分得散,篾圈一個箍得牢。”
這是一首贊美箍桶師傅高超手藝的順口溜。的確,在一般人眼里,箍桶是一門很神奇的手藝,幾片木頭,幾根竹篾,在箍桶匠人的一雙巧手下,就能變成一個完整的木桶。更神奇的,就是這樣拼接起來的一個木桶,裝了水,還能滴水不漏。
在塑料制品和不銹鋼制品還沒在市面上大量出現(xiàn)時,箍桶這門手藝在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挑水用的水桶、燒飯用的鍋蓋蒸籠、洗澡用的澡桶,等等等等。那個時候,箍桶匠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而浙江寧紹平原這一帶的箍桶匠也是全國最為出色的,箍桶的品種最多,花樣最多,技術高超,工藝講究。
箍桶屬于木匠里的細作,這門手藝由來已久,盛行最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到清乾隆年間,箍桶技術更是隨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那個時候,因為箍桶的盛行,有大量的箍桶從業(yè)者。技術好的師傅,經常受到大戶人家的邀請,為他們制作考究的生活用品以及工藝品。這樣的經歷對箍桶手藝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推動,大戶人家做這些東西舍得花錢,制作出來的物品精良考究。另外,這些人家中也經常有文人出沒,文人參與到箍桶的制作中,讓這門純粹的手藝有了藝術上的演變。
從經營方式上說,箍桶匠分為兩種,一種是坐商,擁有固定的經營小作坊,店主一般也是店里的大師傅,坐在店里,一邊加工成品木器一邊進行出售。除此以外,更多的是流動作業(yè)的方式。箍桶匠挑著擔子大街小巷地招攬生意,一旦有了活計,便挑著擔子去主人家做活兒。
年輕時的鮑明沛便是這樣挑著箍桶擔子奔走在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