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縣法院共審結民間借貸糾紛3073件。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發(fā)現(xiàn)民間借貸案件中存在各種怪招,在此特別提醒廣大市民注意防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失。
李代桃僵名字錯誤導致催討困難
現(xiàn)年30歲的寧海人鄔華(化名),原本過著平淡安寧的生活。誰知不久前莫名地被卷入一起民間借貸糾紛中,還被誤當作被告李海(化名)的妻子。
2013年1月,陳晨(化名)將李海和鄔華告上寧海法院,要求歸還借款20萬元。然而,法院調查后卻發(fā)現(xiàn)被告鄔華的身份信息與陳晨所提供的不符。經(jīng)司法鑒定后,證實借條上的簽名和指紋確實并非被告鄔華。
對此,陳晨也始料未及。她說,在整個借款過程中,鄔華確實從未出現(xiàn)過,每次借款都是李海出面將寫好的借條交給她,她只知道李海的妻子叫鄔華,但從未核實過借條上鄔華的身份信息。
如今,案件中最為關鍵的李海卻早已下落不明,他是如何取得被告鄔華的信息繼而李代桃僵,無從了解。陳晨無奈,只得先行撤訴。
在民間借貸案件中,部分借款人在簽名時將姓名寫成諧音字或故意寫錯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如果債權人在借款時不仔細加以核對,往往會給自己后期催討帶來諸多困難。
只出不進10萬元變成20萬元
董林(化名)和王水(化名)是同村人,相交甚好。2009年10月,王水因資金緊張向董林借款10萬元。今年2月,董林向王水催討借款,王水拒不還款。為此,董林將王水告上寧海法院。
庭前調解中,王水表示,董林提供的借條證據(jù)應該是已經(jīng)作廢的借條。經(jīng)了解,2012年11月,董林曾找到王水,說2009年出具的那張借條不慎遺失,要求王水重新出具一份。于是王水二話沒說,又出具了一份10萬元的借條給董林,借款日期是2012年11月。
誰知,現(xiàn)在董林卻拿著那張2009年“不慎遺失”的借條將其告上法院,王水擔心董林日后會拿著2012年出具的第二張借條再次將他告上法院。
最終,經(jīng)法院審理,董林將兩份借條均上交給了法院,王水亦當即歸還了該筆借款。
在日常的民事行為中,這種一次借貸出具多份借條的事情并不少見,多因為雙方關系較好,雙方本著互相信任的心態(tài),在換據(jù)或者進行利息結算的時候并未拿回舊的借條,但這也為雙方之后的矛盾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