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籃(又稱幢籃)
4
舊時寧海人結婚吉日前一天,男女雙方家里即開始忙碌起來。各行當都由一管事的分派妥當,并請廚師采購菜肴,邀鄰居幫忙殺豬宰羊。受請的人,都能各司其職,相互協(xié)作。
日子的主色調是紅色。男女雙方家門上都要貼上紅對聯。堂中貼著紅雙喜,梁頭上點著紅紗燈、紅燭。喜慶的色彩凝聚著人們對新人的美滿幸福生活的深深祝愿。
迎娶新娘時用花轎。娶親之日一大早,轎夫就把花轎抬到男方家,謂之“亮轎”,以告訴他人,這戶人家要娶親。男方家會在道地中央放置迎親花轎,轎前放一張八仙桌,桌縫橫向。桌上祭品有大魚、豬條肉、豆腐、干面等七盤。點好紅燭與神香,再由一位三代同堂的老者或族長讀拜婚禮祀神文。讀畢,鳴炮,再三叩首。主人撤走祭品,通情拜天地結束。
上午八九點鐘吉時一到,在一片鼓樂聲中,負責迎親的人要拿一盞油燈在花轎里晃幾下,這叫“照轎”,意思是以火除祟。照轎之后,還要在轎中放一個“旺盆”,預祝新人以后生活興旺,有些地方興“請花轎神”,時間在早晨四五點鐘左右。
用過早餐,抬花轎、抬嫁資、吹鼓手組成的迎親隊伍,在爆竹聲中和鼓樂聲中出發(fā),前往女方家。抬嫁資的人數,按照女方通過媒人提供的嫁資數量單而定。
女方親鄰頑童,此時要故意關閉大門,攔住迎親隊伍。待媒人塞進“開門包”,數次請求后,才肯開門,這其實是為增添熱鬧氣氛。迎親隊伍放好嫁資杠,進入廳堂,享用瓜果、煙茶、點心,同時女方家把甜糯米圓子分給四鄰八舍,營造聲勢,以表明自己女兒今日出嫁,讓新婚的團圓甜蜜與大家分享。
中午餐酒稱“大業(yè)酒”。吃過午飯,女方早將嫁妝搬出來,貼上紅“囍”字,纏上紅絲線,繞上紅綢緞,放在天井中。屆時,先讓馬桶小叔用兩頭彎的翹扁擔擔走馬桶。馬桶放在女方家準備的青布口袋里,里面放上一個未染紅的雞蛋和若干紅雞蛋、紅花生和紅銀杏、紅板栗、棗子及染紅的棉花絮。這里所用的青布口袋,意味著代代相傳。馬桶里所放花生、板栗、杏子等,都含“子”,意味著新娘嫁到男方家之后,能生孩子。未染色的雞蛋屬馬桶小叔專有,等新娘過門后,以換回多個紅雞蛋,討彩頭。如果當天同村有多個人結婚,那馬桶小叔就要盡早擔馬桶到男方家,有些甚至前一天就住到女方家,半夜十二點一過就挑來,爭到好風水。
抬嫁妝的兄弟們將嫁妝捆扎好,依次一杠杠排列好,大件在前,小件物品則放在后面的串箱杠里,最后是男方家擔來的正擔。紅妝隊伍排列整齊后,女方分給每個抬嫁妝人六個紅雞蛋。隊伍早于新娘,于午后熱鬧的鼓樂聲和鞭炮聲中出發(fā)。
扛嫁資隊伍可長數華里。寧海“十里紅妝”的產生,正是源于此。嫁資從細軟衣服到房中一切器物,應有盡有。這其中春夏秋冬四季衣衫,可穿到六十多歲,直到壽衣為止,并有攔腰、苧麻線、雜物等。除了臥房用具,諸如櫥、箱、案桌、方桌、茶幾、太師椅、方凳、圓凳、書櫥、八仙桌、古董架等,其他日用品,單是桶缽一項,大大小小就有百余件,如提桶、炒粉桶、果子桶、洗面桶、大小腳桶、馬桶、坐桶、水桶,有的還是成雙成套。最奇特的是廚房所用碗筷、火叉,甚至連石磨、搗臼等笨重的石制器具也在其內,以示父母格外疼愛女兒。有的連山林田產的契約也作為嫁資。當然,有的公開宣揚,炫耀嫁資之豐,也有的恐親人嫉妒,只有私下贈予。
有趣的是,有些人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嫁資有分量,故意在櫥箱內增放甘蔗、番薯,甚至磚塊等,累得抬嫁資者滿頭大汗。因此每過一個村莊,都要歇息片刻。村里的大人、小孩趁機圍觀,人們還指指點點,評論嫁資的多少、質地的優(yōu)劣、式樣的好壞!〖拶Y到達大門外,早有人施放爆竹、鞭炮。迎到庭院,兄弟們忙著將嫁資搬至新房內,按序擺放,更添新婚氣氛。嫁資到后不久,新娘的花轎也在鼓樂聲中來到新郎家。大家開始歡歡喜喜迎接新娘進門,拜堂成親。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觀念意識的改變,現在的寧海年輕人結婚時已不再完全遵循這些老的習俗規(guī)定了,婚事都相對簡單化了,比如很多人家將送定懇帖、送日子等程序都免了,直接擇日結婚。但不管怎樣,過去結婚時的那些習俗,無論延續(xù)與否,它都會以一種文化的形式留存下來,告訴后人,我們的先人是如何生存和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