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學向為我國傳統(tǒng),《禮記·學記》就明確記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良好的風俗,一定要設學施教。又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不學習,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古代君王建立國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設學施教,可見,學習之重要。更進一步說:“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蔽覈怨懦缥暮脤W,耕讀傳家。這種傳統(tǒng)能夠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浙江向為人文淵藪,文化昌盛,名人薈萃,尤其是寧海,崇學之風自古熾盛,在科考中得中進士者無以數(shù)計。早在南宋時,就有葉夢鼎好學讀書借火種的故事,葉夢鼎是南宋丞相,自小好學,讀書于歸云洞,夜晚來臨,他發(fā)覺腹中饑餓,欲煮食充腹,一看灶火已熄,只得提著燈籠下山,向莊戶人家討火種。村人們奇怪地問他:“你那燈籠里點的不是火嗎?”葉夢鼎恍然大悟,搖了搖頭說:“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痹趯幒5臍v史上,像這種讀書佳話是大大不乏的。到了明朝,方孝孺更有“天下讀書種子”之稱,他的文章一出,海內(nèi)爭相傳誦。朝廷中的重要文件,均由他起草,一支如椽巨筆,曾經(jīng)推動過歷史的車輪。
寧海一地,耕讀傳家、詩禮為宗的思想頗為濃厚,單舉前童古村落為例,僅明清兩代,前童就出過貢生(明經(jīng))10人,中舉2人,廩生12人,國學生38人,庠生(秀才)138人。后來又出了浙江光復時的都督童保喧、民國時期寧海的第一任縣長童建侯及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寧海縣第一任縣長的童先林。前童人的崇學之風沒有斷過,自古以來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后,村中有近千人取得中專以上的文憑,具有高級職稱者達數(shù)十人。一村的人才就如此壯觀,一縣之人才更不用說了。前童何以會有此等氣象?淵源有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童氏先祖伯禮公有感于外族入侵帶來詩文荒廢,立志建造書院“石鏡精舍”,“聚六經(jīng)群書數(shù)千百卷,俾子弟講習其中,求治心修身之道,”兩次禮聘當時名聞朝野的方孝孺來此講學,課教育人,開創(chuàng)教化。前童族人是有家訓的,訓涉人生的各個方面,其中涉及到讀書的有:“木必有本,本深則葉茂……四書六經(jīng),子史百家,圣賢垂訓,開卷有益”;又訓道:“是讀書一事,最為人生之先著。昔太公曰:‘人生不學,如冥冥夜行!鼻巴撵籼美锪⒂小白嬗柋,族人子弟均以虔奉“耕讀傳家”、“奉禮完課”之族訓為榮。
說到讀書,于我本人來講,那是一盞指引我人生航向的燈塔。可以說,我的這一生,一直沒有離開過書,讀書一直是我重要的人生內(nèi)容,幾乎每天,我都會抽時間閱讀,多則數(shù)小時,少則數(shù)分鐘,積年成月,積月成日,積日成時,積時成分,無不在閱讀中享受那一份精神上的清涼。我曾經(jīng)在杭州圖書館工作過多年,終日坐擁書城,無日不在閱讀與洗禮中度過。天天管書、讀書、寫書,但其中讀書是我最為主要的課題。可以一生不吃肉,不可一日無書讀。走到哪里,我都會在包里放上心愛的書籍。家里最寶貴的財富就是一萬多冊圖書。如果不讀書,我的這一生是怎么樣的,就很難講了。題外話,打住了。
學以立身,習以養(yǎng)德。人不學,不知義。所以荀子一生從事于“勸學”工作,說:學不可以已!活到老,學到老,不可以停止學習的步伐。可見,創(chuàng)建學習型的社會與氛圍是何等重要,那是熱鬧人世中的清涼劑,更是延續(xù)文明的火把。
寧海歷史上出過如此眾多的讀書種子,崇學之尚從未停止過,朗朗書聲中,經(jīng)朝迭代間,人才輩出,F(xiàn)在,我們來延續(xù)這股學習之風,把文明火種傳遞下去,乃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我想:在寧海搞一個一年一度的“中國讀書節(jié)”,估計是沒有人會提出異議的。在寧海,有徐霞客開游節(jié)(中國旅游日),再配上一個“中國讀書節(jié)”,將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鮮活起來,成為寧海歷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