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祖美
徐霞客曾二游黃山。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31歲的徐霞客首游黃山,正當隆冬,大雪已封山三個月,無人上下。山上石級都為積雪所埋,且陰處之雪已結(jié)成堅冰,光滑難以立足。徐霞客卻堅持要上山,“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一步一步登上頂峰。
兩年后,徐霞客第二次重游黃山,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游山時多次因雨而止,未能盡興,也可能是因為黃山千峰千態(tài)、百看不厭,更可能因上次“過天都之脅”而未登其峰。天都峰又是黃山絕勝處,俗稱“不上天都峰,來黃山一場空”,所以徐霞客這次登山是直奔天都峰而來。他一心要攀登當時還沒有開辟路徑的第一險峰天都峰。
徐霞客九月初四達湯口,在“仆夫俱阻險行后”的情況下,他卻一人“獨往”。登上文殊院后,寺僧告訴他:“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他卻不顧寺僧的勸告,決意當天下午就與游僧澄源一道攀登無路可登的天都峰。他和澄源結(jié)伴,沿著被山水沖刷下來的碎石,曲曲彎彎蛇行般地往上爬。一路上攀草拉藤,遇見石塊堆聚的地方就踏過去,前面石壁高削便攀援登崖,每到手腳都無處攀踏的地方,他叫澄源先爬上去,再把他拉上去。他也想到上登既是如此艱難,下來時怎么得了?但他全然不顧,歷險多次爬到峰頂。下山時,他先伸腳,手在后撐地坐著向下滑行,或者靠澄源用手和肩接他,才渡過一些極險的地方。徐霞客描述登天都的情形是:“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cè)削則援崖。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下山果然更為艱難,徐霞客描繪其下天都的狼狽:“前其足,手向后據(jù)地,坐而下脫。至絕險處,澄源并肩手相接”。從上述的描述中,一個勇于攀崖歷險,甚至置生命于度外的探險家形象活脫脫地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第二天,徐霞客又去攀蓮花峰。他描繪站在蓮花峰頂所見的景象:“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蓋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四面巖壁環(huán)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fā),令人狂叫欲舞。”
記者評點:黃山,在安徽省南部,屬南嶺山脈,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古稱“天子都”,因其雄偉秀麗,又神秘莫測,認為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到秦代,人們根據(jù)它的顏色又稱為“黟山”。后傳說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遂又改稱“黃山”。
黃山峰巒疊嶂,奇峰怪石,云霧繚繞,為他處所少見,加之黃山松,構(gòu)成了集奇、險、深、幽于一體的奇景。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黃山四絕在徐霞客游黃山的兩篇游記中皆有生動描述。
徐霞客二游黃山,可見對黃山之“鐘情”,而正是這兩次游歷登臨,讓徐霞客在遍游海內(nèi)各名山大川后的晚年,對黃山作出了“薄海內(nèi)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評價,后人據(jù)此更引申出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絕妙佳句,愈使黃山享譽宇內(nèi)。
(記者南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