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丹萍
許海峰夫婦接受記者采訪。
寧海素有“中國模具生產基地”和“中國模具產業(yè)基地”之稱,從這里走出去的模具企業(yè)家遍布全國各地,許海峰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重慶耀江模塑機械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這位老總,他體型稍瘦,穿著樸素,額頭上的抬頭紋訴說著他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從一個模具學徒工到資產過億的大老板,四十出頭的許海峰已經(jīng)在波詭云譎的商場中跌宕起伏了近三十年!
學徒生涯苦與勤
許海峰小時候,家里條件不錯,父親是罐頭廠廠長,母親也在單位里上班。跟很多農村父母想法一樣,讀了一點書,認得幾個字,不再做“睜眼瞎”就好了。1989年,17歲的許海峰看到從外面打工回來的老鄉(xiāng)提著一大堆禮物,說著模具生意賺錢容易的事,讓他無比憧憬外面的世界。正巧,一個親戚在合肥做模具生意,于是,他便做起了模具學徒工。“那時侯小,沒有什么賺錢的概念,只想著隨便學門手藝傍傍身。”許海峰簡單地說。
“做學徒是個錢少活多的工作,只要師傅吩咐,你就得做,而且做多做少拿的錢都一樣。”許海峰說,做學徒工的月生活費只有50元,過年時師傅會額外再給個500元。但這錢對于小年輕來說,根本不夠花?稍S海峰卻沒有計較過這些,別的學徒每天只干12個小時,他卻要做13個小時,有時候還要加班到凌晨。也正是這樣,許海峰僅用1年多的時間就學會了三年要學的東西。后來,月工資也漲到了100元。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直到現(xiàn)在,許海峰心里最敬重、最感激的人還是他的師傅。1年學成后的他,沒有離開,而是一直留在師傅身邊做事,這一呆就是10年。“當學徒的第三年、第四年,我開始在外面接活干,一年也有3000至5000元的收入,生活雖不能跟跑出去單干的師兄弟比,但也還好。”許海峰說,之后,他還跟著師傅跑過山東青島!
創(chuàng)業(yè)之路累和喜
10年的模具生涯,讓許海峰積累了一定的人脈,他誠實、守信、踏實、肯干的品格為他今后自主創(chuàng)業(yè)打下了基礎。
1997年,許海峰回到寧海開模具廠。這期間讓他最感動的就是那些在合肥、青島等地認識的客戶,他們舍棄當?shù)赜泻献鞯哪>邚S,將訂單交給遠在寧海的他。“那時候模具生意很好,尤其是海爾模具,客戶都是提著錢找上門的。”許海峰說,第一年他賺了100多萬元,與師傅一起建了棟170萬元的廠房。在寧海的兩三年,許海峰起初發(fā)展得不錯,后來做的人多了生意就變淡了。
1999年,許海峰又想去外地發(fā)展。期間,他遇上了這輩子最重要的女人——葛素紅。沒有婚禮,沒有戒指,也沒有錢,他們帶著愛和長輩們的祝福,踏上了去重慶的路。一開始,他和別人一起開模具,一年到頭可以賺個十幾萬元。1999年過年,他沒有錢帶回家,第二年過年,由于工作太忙他無暇抽身回家,第三年過年,許海峰帶著3萬元錢回家和葛素紅置辦了一個體面的婚禮,彌補了心中的遺憾。
“這些年,多虧了她一直陪在我身邊幫助我、鼓勵我。”說起那段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許海峰流露出對妻子的愧疚。2004年,許海峰成立重慶耀江模塑機械有限公司,他負責公司生產和業(yè)務,葛素紅負責后勤和財務。最困難的時候,他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也不敢向家里人要,而下面還有7、8個工人要付工資。“當時,我的一個寧海朋友帶著5000元錢來重慶做生意,知道我的情況后,他二話不說立刻借了4000元給我。我下面幾個從寧海帶過來的工人也陪我一起走過那段艱苦的日子。”困難時,在外寧海人團結一致、相互幫助的精神,讓他們收獲成功。
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許海峰逐漸在重慶站穩(wěn)腳跟。為進一步提升公司規(guī)模,擴大產能,2006年,他賣掉寧海的廠房,添進多臺機器設備;2011年,他買下北培區(qū)蔡家工業(yè)園區(qū)的10多畝土地,造新廠房;再過兩年,他還打算投入四五千萬在配套商附近買個50畝土地……在商海中摸爬滾打那么多年,許海峰從不畏懼任何挑戰(zhàn),他的心也越來越大。
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許海峰都是用親切的寧海話與記者交談。“每次回到寧海,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讓我有種不想再去外面,要在這里常住下去的沖動。”許海峰計劃著10年之后能在寧海建起廠房做生意,或許還會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