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新聞網(wǎng)訊(記者陳丹萍通訊員陳軍杰)從3700多個增加到1萬多個,這是我縣在30年時間中標準地名的數(shù)量變化。伴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國際會展中心、汽車4S城、科技園區(qū)、模具城、中山路……如今,走在寧海的大街上,可以感受到寧海的地名越來越國際化了。一個又一個新潮而又極具時代特色的新地名不斷涌現(xiàn),見證著寧?缭桨l(fā)展的步伐。
30年,也許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但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卻足以蝶變。一間間低矮的平房變成一片片高級住宅區(qū),一條條阡陌小巷轉瞬間成為熱鬧繁華的商業(yè)街……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xiàn)在,寧海有了“麗景花園”、“霞景水岸”、“紫金花園”、“豐和苑”等等。新建的小區(qū)越來越多,名稱也越來越潮,且被賦予各種寓意,凸顯時代特色。30年來,寧?h新增的城鎮(zhèn)住宅小區(qū)已達到70個。說起這些新地名,從事多年地名工作的董繁榮道出了心聲,“中山路是現(xiàn)在年輕人都知道的一條中心路,它是集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繁華街之一,但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這里可是一片雜亂無章的田地,坑坑洼洼的石子路。”
在品味這些城市新地名時,“老寧!钡挠洃浝镞藏著一些熟悉的老地名,將軍路、紡織路、解放路、白石頭路、大米巷……這些老地名,勾起了“老寧!眰儗Τ鞘小袄厦婵住钡幕貞洝.斎,其中一些已逐漸消失,像“健康巷”、“變電路”、“影院巷”、“司馬第巷”、“八角樓巷”等已經(jīng)被徹底留在了老地圖上面。
“地名是一種文化,老地名是歷史的見證,新地名則是發(fā)展的見證。從地名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中,折射出來的是寧海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大發(fā)展!笨h地名辦負責人段宏磊說。
目前,我縣擁有街巷路名518條,大小河流444條,橋梁532座,居民點1243個,名勝古跡、紀念地遺址1430個。自2005年開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以來,我縣共新命名地名近200個,增設地名標志22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