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人意山光,俱有喜態(tài)。三十里至梁皇山,聞此地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徐霞客游記》開卷第一篇第一句就寫寧海,寫我的家鄉(xiāng)梁皇山。五年前我曾去過徐霞客家,從他故居陳列的材料中,知道他自小酷愛旅游,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為游歷祖國名山大川,早就開始作準備。
你看《游記》寫道:“俱有喜態(tài),三十里至梁皇山!比チ夯噬叫睦锬敲锤吲d,是因為梁皇山是徐霞客出游的第一個目的地。宋《嘉定赤城志》7296頁說:“桐柏山(今梁皇山)高一萬八千丈,周圍八百里,山有八重,出仙入佛,為天下偉觀。”梁皇山由天臺山逶迤綿亙而來,是神仙洞府之地、著名的佛教名山,屬南龍大脈。昆侖山經云貴、湖廣,到浙江桐柏山(梁皇山)伸入東海,是南龍大脈起始地。這座山是一個山巒疊翠的浙東勝景,《寧?h志》稱其:“自天臺蜿蜒而來,崗巒蒙聳,峭然秀發(fā),有青英之氣、鐘毓之靈!毙煜伎彤斈陱奶鞎r講,一路來已有多日的陰雨綿綿,雨后云散日朗,天晴路燥,便于行走而神清氣爽;地利,田野上農作物生長茂盛,吃住方便;人和,則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目的地梁皇山在眼前,多年愿望要實現了,“俱有喜態(tài)”。以上天時、地利、人和之外,徐霞客選梁皇山開篇還有原因:除了地理上為祖國南龍東首名岳外,梁皇山又是神仙、養(yǎng)生、宗教畢集之地,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深厚的記游意景。
宋《嘉定赤城志》334頁記載:梁皇山,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傳梁太清末候景作亂(公元549),陳霸先兵起,有一王子避于此,史失其名,后人但稱梁王,因以名山。桐柏山,在縣西四十八里,連天臺山。父老又傳梁皇山即古桐柏,昔未建寺時,葛玄嘗居之。初玄煉丹寧和山中,為鬼竊去,遂徙此,后隱天臺。故寧海、天臺皆有桐柏焉。今梁皇山下尚有桐柏里,旁有仙人里,且多葛姓,蓋玄之苗裔云。
442頁又載:梁宣帝廟,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上。梁太清末建(公元549),舊傳避地于此,故祠之。又指梁宣帝嘗為會稽太守,有德及物,故為立祠。廟址在今拉屎坪路廊,兩水相匯于廟前,是上高山必經之處。
554頁又載:梁王墓,在縣西北三十里梁王山上,嘗于土中得鏡、劍、弩、牙焉,云墓不可知,但有古杉一根。清光緒《寧?h志》卷22又云:梁皇墓,在西梁皇山,俗傳昭明太子蕭統(tǒng)(公元501-531)遺跡。靈澤廟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嘉定十五年賜額。
362頁又載:梁源潭,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西,磴棧險絕,人跡罕至。嘉定四年旱,令趙善镠因謁梁祠,讀古碑,遂訪求得之,方致禱,雷發(fā)兩崖,雨如注。石上有題名,蓋紹圣丙子令高述禱雨而書之。
卷3又云:通遠橋(梁皇橋),在縣西二十五里崇福寺西,羅提刑適有《憶西橋寄昉師詩》云:“長憶西橋避暑時,天風六月襲人肌。水隨地脈來無盡,云過山頭去不知。拂岸稚松應偃蓋,當年游子已龐眉。憑師莫動溪邊石,留待東歸題好詩!
梁皇寺僧懷智造地藏殿,提刑官羅適(公元1029-1101)為之作記:前有古松,盤偃詰曲若龍蛇然,相傳數百年,蔭蓋數畝,雖畫工不能竟其狀。北宋雍熙年間(公元984-987),梁皇寺主持釋遵式在寺前造梁皇寺磚塔,創(chuàng)編佛教三大懺之一的《大悲懺》。崗頭建有石塔,已經千百年考驗,遠眺形如守關大將。此塔與巖門、梁皇簪成一直線,恰似給梁皇娘娘站崗放哨的兵士,保護著娘娘的修行與拜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