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濃珍
他孝順懂事,18歲離家千里,來到哈爾濱學木工,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無關夢想,只關乎養(yǎng)家糊口;
他聰明勤奮,25歲接觸管理,從小組長到車間主任,再到掌管全廠的廠長,一路艱辛一路歌,積累下了廣闊的人脈和豐富的經(jīng)驗;
他大器晚成,43歲自主創(chuàng)業(yè),從零開始,經(jīng)過8年的不懈努力,帶領自己的團隊創(chuàng)造了上億元的產(chǎn)值,走出了一條頗具傳奇色彩的路。
他就是山東居興家具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陳金東。在采訪中,謙虛、低調(diào)的陳金東一直不肯多言創(chuàng)業(yè)中的艱難與辛苦,但他的三句話卻讓記者印象深刻,這也是他做人、做事、做事業(yè)的基礎。
“學習木工,為了養(yǎng)家糊口”
陳金東出生在寧海一市鎮(zhèn)下洋陳村,這個有古祠、古橋、古民宅,被現(xiàn)代城市人感嘆空氣無污染、進村似入世外桃源的村莊,留給年輕的陳金東卻是貧窮、落后。那年,年僅十多歲的他要肩挑著一擔藠頭,步行三個半小時到寧海縣城叫賣,賺取一元錢,然后再步行三個半小時回家,這條漫長的路途,一直延續(xù)到了他18歲出門打工。
陳家有四個兄弟,陳金東排行老四。1983年那年冬天,只讀了四年書的他跟隨大哥前往哈爾濱拜師學藝,希望學會木工這門手藝,可以自食其力。然而,懵懂的他剛一落腳哈爾濱火車站臺,就被當?shù)氐木?ldquo;請進”了派出所,原來在那個年代,出門打工必須要有縣一級單位出具的介紹信,初次出門的陳金東哪懂這些,于是,他與同行的伙伴們在人生地不熟的哈爾濱度過了幾天難忘的拘留所生活。
幸虧,拘留所中有一位工作人員看到他們完備的木工工具,樸實、實誠的品性,介紹他們到自己親戚家做工。就這樣,做完這家的活,再被推薦到另一家,陳金東開始了他的木工學徒生活。那時候,木工一天的工資是10元,而學徒只管吃住,但即便是這樣,一些東家還不給錢,陳金東師傅他們的工資很難拿到。
鑒于現(xiàn)實考慮,1990年,陳金東跟著一位哈爾濱老板來到北京,期間,雖然老板也不能完全保證全額發(fā)放工資,但打好了木工手藝基礎的陳金東還是靠自己的勤奮、好學和聰慧,與老板談起了合作。他告訴老板,可以把一個小組承包給他,由他牽頭負責所有工作的協(xié)調(diào)與組織,老板只要定好一個合適的價格,就能實現(xiàn)雙贏。
為什么會想到承包這個方法?陳金東說,“家里條件不好,我要養(yǎng)家糊口。”得益于自身的親和力與活動力,陳金東漸漸從小組長走到了車間主任,并以廠長的身份管理著50多個員工。當時,別人的工資是1500元,而陳金東則是2000元。
這是一段艱苦的學徒經(jīng)歷,這是一段自我歷練的過程;貞浧饋,不太言苦的陳金東仍感慨不已:“艱苦是正常的”,但正是這段經(jīng)歷給了他重要的人生磨礪,在走南闖北的熔爐里經(jīng)受了第一次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