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晚,下班回家時,發(fā)現家附近的松鶴公園有人在搭臺。為進一步了解活動內容,還特意轉到公園里面看個究竟。從舞臺背景看到,好像是天天演文化活動走進社區(qū)。對于這一類社區(qū)文化活動,筆者一向都不感冒,覺得無非就是唱個歌跳支舞,再不濟來個相聲小品,實在沒啥看頭。不過晚飯過后女兒聽見鑼鼓聲,非吵著要看,就陪著她湊了會兒熱鬧,看后發(fā)現活動還真不錯。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關于垃圾分類宣傳的小品。主題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淺顯明白,加上演員們很強的表現力,讓人看了之后,會心一笑之余反省起自己的行為來。這種把一些有現實教育意義的內容添加進去的節(jié)目,不僅揭露了假惡丑,還弘揚了真善美,真正寓教于樂,也將整個文化活動推向高潮。平時在公園也有舉辦類似的活動,一開始主辦方提供的椅子基本上能坐滿,但活動還沒進行到一半,就會有人不斷離場,到最后,觀眾人數比演員和工作人員還少。當晚的文化演出,組織者在編排節(jié)目時,從實際生活中取材,貼近群眾生活,又將社區(qū)工作結合進去,節(jié)目甫一出來就很吸引人,不僅中途離場的觀眾很少,中間還不斷有人擠進來看。直到表演結束,很多人還沉浸在節(jié)目當中,遲遲不愿離去。而小品中涉及的關于垃圾分類的內容也在不知不覺中植根于市民的腦海,這為下一步全面推開垃圾分類工作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發(fā)展依靠人民、文化發(fā)展為了人民、文化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作為生活在城區(qū)的市民,與大城市也許不能相比,但相比于農村,文化生活還是比較豐富的。但很多人為什么還是覺得文化活動缺乏?像筆者的母親,從鄉(xiāng)下來城區(qū)也有三四年時間,白天在家除了做做家務,念念經,就剩下看電視娛樂了。筆者想,除文化活動信息不對稱外,還在于像天天演這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文化活動不夠多,至少還做不到在家門口隨隨便便就能看。在現場了解后也發(fā)現,很多市民對于類似的文化活動都非常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8月底9月初的縣第四屆戲劇節(jié)在百姓大舞臺舉辦,它的宗旨是“百姓參與、百姓擁有、百姓享受”。本屆戲劇節(jié),因為戲票是經縣內媒體公開宣傳,普通市民只需憑身份證就能認領,不僅讓該項惠民活動惠及更多的普通群眾,且8天的戲票一天就被領完,也說明了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群眾歡迎“天天演”和以惠民為宗旨的戲劇節(jié),愿今后多一些類似的文化活動,讓更多的群眾能夠享受改革帶來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