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平刀,一塊裁好的木板,一頭銀發(fā),66歲的潘紹全埋頭處理著木板上雕花的邊角,還未成形的“鄭和寶船”靜靜地立在他的后方。這是記者走進大佳何鎮(zhèn)后洋村村民潘師傅的工作室時見到的一幕,大大小小的木頭,各式各樣的切割工具,桌面上的雕花工具,陪伴了他整整50年之久。
在工作室的對面,一幢新造的小別墅,便是潘師傅的古船模收藏室,約200㎡的地下室里存放著30艘大小不一的古船模型。會升降的帆、可開的窗、轉(zhuǎn)動的船舵,都讓記者吃驚不已。“這是錨,這是擋浪板,船遇大浪時可以避免浪頭直接拍到甲板上。那個是車銅,旁邊是桅桿,下面這個是水井倉,供儲藏飲用水……”潘師傅指著“媽祖神舟”的模型介紹說,“15歲我就跟著父親學造船,1998年,尤飛君找到我說要造《清明上河圖》中的漕舫船時,我便一口答應(yīng)了。”
雖然漁船和船模的建造工藝看似差不多,但僅憑一張圖紙就造出古船模型,確實不容易。當時整個團隊還有5個造船師傅。此外,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研究古船、從事船舶設(shè)計的席龍飛教授親自前來指導(dǎo)。為了使古船百分百的復(fù)原,究竟以怎樣的比例縮小,亭子、樓梯的比例如何配置才最美觀等問題,幾人常常盯著圖紙,寫寫畫畫便過去了四五個小時。潘師傅笑著回憶:“第一次造漕舫船的時候,很多東西不明白,船型大致尺寸是有的,但窗戶、門、帆,包括船身上的各種雕花沒有具體尺寸,全靠自己摸索。當時教授們對船尾上雕花到底是何種動物,就開了三次專家論證會,甚至拿照相機拍下放大數(shù)倍來確定,最后才發(fā)現(xiàn)是只帶翅膀的老虎。”因為不夠熟練,拆了重做也是常有的事,嘗試的次數(shù)多了,潘師傅心中便越來越明朗。潘師傅建造的第一艘古船模型“漕舫船”,已經(jīng)存放在嘉興內(nèi)海博物館里,供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們欣賞。第一艘古船模建成后,接下來第二艘、第三艘船模相繼問世,潘師傅漸漸愛上了古船模的制造,技術(shù)越來越嫻熟。
隨著時間的推移,圖紙中的一艘艘古船已漸漸完成,團隊的師傅們也陸續(xù)轉(zhuǎn)行,有的做了小工,有的當起保安,以此賺些錢維生。獨獨剩下潘紹全一人,仍在堅持做古船模型。從木材的選取到最后船模的建成,也只能靠他一人去完成。“這是進口的唐木,木質(zhì)硬,不易發(fā)霉。”潘師傅說。雖然上了年紀,但他還是喜歡親自去寧波木材市場上選購木頭。“能堅持到今天,得虧我兒子和家人支持我,讓我沒有后顧之憂,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潘師傅的兒子潘海明,是一家塑料制品廠的老板,他告訴記者,為了不讓父親的手藝失傳,自己也學起了古船模制作。
潘師傅的古船夢做了二十年之久,村里村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近20艘船模紛紛被周邊省市的博物館或者私人所購買收藏,更時不時有人前來觀賞學習,目前,他正在籌備他的私人博物館。潘師傅從15歲開始,跟隨父親建造漁船,40多歲時,開始建造船模。一心鉆研,如今已近20個寒暑。他的雙手滿是厚繭,但在記者眼中那是一雙神奇的巧手,是歲月雕琢而出的最美好的記憶。
(見習記者顏燕燕
通訊員王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