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歡歡通訊員王露婧
城市中有一個不被注意的群體,他們承擔著高壓輸電線路的維護工作,確保市民正常用電,他們就是電力巡線員。下午2:30左右,沿著蜿蜒山路一路顛簸,終于到達山河嶺下。穿著工作服、戴著安全帽、背著工具袋的寧海供電公司輸電運檢班的師傅們下了工程車,默契地分組行動。記者跟著尤定邦和王磊師傅也開始了鐵塔的巡線工作。
翻越兩座小山嶺實在不算什么,但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路,要自己開辟,難度系數(shù)就加大了。在前行的山路上,記者幾次放緩了腳步,途中不時橫出些許枯枝擋住去路,但他們?nèi)徊活欉@些,只管前行,看巡線員并沒有停下的意思,并且隨手撥開阻路的枝葉在前方開道,記者也邁大了步子跨了過去。“冬天叢草不多,爬山算輕松的,要是夏天,我們必須拿著斧頭邊走邊砍才能前行,荊棘還會把褲子劃破,而且還要提防蛇蟲和捕獸夾,完成一次巡線任務(wù)通常要花上四五個小時!
山路雖崎嶇,但一行三人還是很快登上了第一座目標鐵塔。尤師傅從包中取出電子成像儀,對著鐵塔接線測溫觀察,王師傅則取出照相機對鐵塔分段拍照取證留底。記者也借此翻看了他們的工具袋,里面裝有望遠鏡、相機、扳手、斧頭、藥品……分量在20斤左右。就這樣,他們仔細勘察著每一個鐵塔的運行情況,查找每一個有可能影響線路正常運行的隱患,甚至要估算樹木生長的速度,以確保離電線的安全距離——巡線的任務(wù)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足夠的細心、耐心和責任心。據(jù)了解,巡線一進山就是一天,單爬山就要花費許多時間,因而午餐都是從簡自帶,只有如此“連軸轉(zhuǎn)”才能保證在天黑前下山。
在這個崗位上已經(jīng)干了9年的尤師傅不知穿壞了多少雙膠鞋。每天都要翻山越嶺,每個月要巡幾十公里距離的鐵塔,山路蜿蜒曲折,1公里的直線鐵塔距離可能需要走上五六公里,而這些所謂的“山路”則很好地詮釋了“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在體驗中,記者了解到,巡線工不僅僅是單純的體力勞動,“發(fā)現(xiàn)了螺絲松動等一般性問題,能解決的我們都盡量解決,若是發(fā)現(xiàn)線路有問題也會作出相應(yīng)的判斷!庇葞煾蹈嬖V記者,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和專業(yè)知識。
“今天算是冬日里的好天氣,過陣子零下溫度時你再來體驗一下!蓖鯉煾嫡f,在雨雪低溫的情況下,電線因低溫或繃緊或結(jié)凍,線路也更容易出現(xiàn)問題,因而巡線工作也更加艱辛。一路體驗下來,記者發(fā)現(xiàn)這份工作不斷重復(fù)著相同的操作,十分枯燥,偶爾一次可能不覺辛苦甚至感覺新奇,但對電力巡線員們來說這卻是日常。正因為有這些在山間踽踽獨行的“電保姆”,才有了我們的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