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潘旭婷 圖 李江林
有人說,年味兒是一場味蕾的盛宴,從香甜軟糯的年糕,到風干醬香的腌雞、腌鴨,再到家家戶戶茶幾上擺放著的各種吃食,咂吧咂吧嘴兒,年的味道就這么出來了;也有人說,年味兒是一場聽覺的旅行,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手機短信、微信傳出的“叮咚”祝福聲,以及一出門,照個面,彼此的一句“新年好”、“新年好”,一下子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其實,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獨有的年味兒。如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也賦予年味兒更深刻的內(nèi)涵,它不僅僅局限于洶涌的回鄉(xiāng)大潮、琳瑯的商品貨物,賓朋滿座、觥籌交錯,屋里的歡聲笑語、屋外的鞭炮聲……更多的是一種內(nèi)心的感觸,是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年味兒,享受年味兒。連日來,記者采訪了部分70后、80后和90后的代表,從他們對年味兒的理解中,感受不一樣的情懷。
70后:
不管在何處,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最濃的年味兒
踏著春運的腳步,當大批返鄉(xiāng)者紛紛往家涌的時候,有那么一些人卻帶著家人走出家門,去過不一樣的春節(jié)。
2月8日,陳杰帶著父母和妻兒踏上了飛往哈爾濱的航班。陳杰是一家企業(yè)的管理人員,女兒已經(jīng)15歲了,孩子很想去東北來一次“冰點”旅行。為了這次的東北之行,妻子和孩子早早就開始做功課,網(wǎng)上淘寶買帽子、口罩、手套,自制了一張行程攻略圖,把這五天的行程排得滿滿的。
出生于1974年的陳杰,是家中的老幺,他告訴記者,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能吃得好、穿得好是最大的盼望。”陳杰老家在桑洲,每年過年,母親都會做豆腐圓子,將自家磨的豆腐碾碎,然后加上肉末、生姜等,搓成圓子,在油鍋里炸一下,一碗香噴噴的豆腐圓子,成了孩子們眼中的美食。每次,母親總會做上兩盆豆腐圓子,客人來了,這碗豆腐圓子往往會擺放在餐桌的正中央,好客的母親總會不停地勸著客人夾去吃,如果這次客人吃了幾個,下一波客人來的時候,母親又會添上幾個,讓這盆豆腐圓子,在整個正月都看上去滿滿的。家中的孩子們,因為提前就被母親“招呼”過,不會輕易動這盆豆腐圓子,等拜年客人都來光了,正月快過去的時候,這道美食才能讓孩子們落肚。
“現(xiàn)在的生活早已不再為沒得吃發(fā)愁,而是擔心吃多了身體受不了。”以往每年過年,陳杰帶著妻兒帶著“拜歲包”,一家家走過來,一家家吃過來,每家每戶都是大魚大肉,不管人多人少,每頓飯起碼十幾二十個菜,吃到后來,看到這些油膩的飯菜就反胃。今年春節(jié),全家人決定換個法子過,帶著家人出去走走看看,不再折返于各種聚餐。“現(xiàn)在有經(jīng)濟能力,趁著父母還能走動,帶著家人出去走走,在哪兒過年都一樣,關(guān)鍵是家人在一起。”陳杰說,這次東北行,他們?nèi)胰チ藖喼拮畲蟮幕﹫?mdash;—亞布力滑雪場,還去感受了俄羅斯小鎮(zhèn),觀看了哈爾濱的冰雕,這一路走來,歡笑一直伴隨著。踩著嘎吱嘎吱作響的積雪,望著湛藍的天空,這一刻全家人的心情都是放松而又美好的。對陳杰來說,最好的年味兒就是家人此時露出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