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子
胡陳,田野肥沃,是寧海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胡陳的十四夜也有著自己傳統(tǒng)的食品和特色。
元宵習(xí)俗在胡陳一帶世代相沿,打龍燈、打獅子、舞馬燈,還有就是家家做團子,吃團子。團子有三種,一種咸的叫菜團,另一種甜的,叫紅豆團,第三種是糯米做的甜圓子團。咸團是以白蘿卜絲、蝦皮、香干等為餡,寓意為“團聚”,與這一天同時要吃的是用糯米粉做的“圓子”互為補充,交相映襯,合稱為“團團圓圓”。
青團
正月十三,記者在胡陳鄉(xiāng)看到,不少村民都已經(jīng)早早開始制作團子。今年四十出頭的葉滿是胡陳鄉(xiāng)胡陳村的村民,他告訴記者,十四夜吃的團子的皮,是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根據(jù)一定比例用熱水搓揉而成。“團皮基本是粳米粉7成,糯米粉3成,拌勻后放在稍有熱度的鍋里一邊用手搓揉,一邊添加少量的水,形成一個大粉團,待它稍有黏性后,放在撒有少量粳米粉的面床上,用飯布包住。”葉滿邊演示著邊介紹,團皮制作完成后,根據(jù)所需的餡料進行包裹。只見他從大粉團里取出一個小粉團,用手把粉團捏成酒盅一樣的形狀,再把餡嵌在里面,封口后在口上搓繩。之所以叫搓繩,是因為封口的形狀就像繩子的花紋一樣。
給團搓繩
“我最喜歡的點心還是團子。”葉滿說,他現(xiàn)在住在城區(qū)的時間多,盡管有不少小吃店在賣團子,但十四夜他還是會回胡陳自己動手做,因為感覺味道還是不一樣。“一家子圍在一起吃,是非常幸福的時刻。”葉滿笑著說。
記者了解到,胡陳一帶十四夜除了團子,還會有湯團。湯團的餡料很講究,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桂花盛開時,當?shù)厝司蜁䦟⒐鸹ㄕ獊砣サ綦s質(zhì),把桂花水汁壓干和白糖拌勻,待用時取出。據(jù)說,湯團制作工藝是從象山芭蕉一帶傳過來的。
同為東路的長街一帶也要在十四夜裹金團。晚餐吃完米團后,還會點燃樟樹枝燃燒,自內(nèi)向外照一遍以避邪,并且口中喃喃有詞,“十四夜,燀址界,腌臟晦氣燀出外,金銀財寶燀進界。”有些手巧家長還會給孩子做毛兔燈拖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