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學重教聲遠揚
歷代清潭人十分重視教育事業(yè)。早在宋代,里岙就有大小書院二十余所。從大里杏樹腳旁的小路過溪坑沿臺階上嶺,就到了名叫狀元嶺的地方,清代張氏第九世祖張邦俊,在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就辦了一所文望書院,書院在當時的寧海很出名,其子孫張玘在院內教過書,以后又中了賢良策狀元,因此,這條嶺就叫做狀元嶺。在這里教過書的還有很多名人,如后來中進士任丞相的葉夢鼎、中進士任朝奉郎的胡三省、中進士浙西憲干張玘。后人又把這座書院稱為集賢祠,并把這條路稱為賢良古道。
狀元嶺文望書院地處大里,因為地理位置適中,它可招收周邊如深甽、馬岙、雙湖、柘溪等地的學生。文望書院和清潭村的書院一起為清潭和大里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人才,其中包括進士二十余人,秀才舉人多名。
根據(jù)清潭張氏宗譜記載,文望書院從宋至清多次遭到破壞和修葺,直到清末才被廢棄,當年的上元嶺也被小胡嶺代替。歷經(jīng)八百年的滄桑,至今狀元嶺和賢良古道雖然沒有原來的風貌,但遺跡仍在,最有見證意義的是大里溪中的蛤蟆巖。它蹲在水中曾迎送文望書院無數(shù)的師生。還有那幾十只石墩。八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堅強地站立著。這些石墩曾為文望書院的師生鋪路過溪。大里村中古杏樹也曾為文望書院的師生們遮陰。賢良古道上的鵝卵石雖存無幾,但仍然步步登高。所有這一切都向人們展示著具有800年歷史的狀元嶺文望書院的輝煌歷史。
盡忠潭石刻
清潭村在歷史上對教育的重視一直沒有減弱。在明代,清潭的教育事業(yè)更上一層樓,相繼辦起了“娛靜樓”、“龍巖書院”、“望賢樓”等一批書院。方孝孺、許士修、盧原質多次來里岙講學,方孝孺還寫下了《娛靜樓記》。自學成才者如張元啟、張公傳等在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
清朝年間,私塾已不能適應形勢的需求。為了加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嘉慶二十年,清潭村人決定分股出資,聚成文昌閣會;道光七年,建成文昌閣義塾。公元1910年,在飛鳳祠設清潭初級小學,據(jù)宗譜記載,為了鼓勵子孫讀書,每年冬至參加祭祀者,監(jiān)生獎肉三斤,貢舉獎肉六斤,在社會上形成一股讀書尚學的風氣,這種獎勵學習的風格一直到解放前仍舊保留著。
五四運動后,清潭村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民國十一年,文昌閣改為清潭初級小學,1940年改為完全小學。為了把清潭小學辦成一流的學校,經(jīng)協(xié)商,村人將村內的祭祖田、廟、祠、會共158畝土地劃歸給學校所有,從經(jīng)濟上保障了學校的正常運行。村里還專門聘請外地優(yōu)秀老師來清潭學校執(zhí)教。清潭小學為此名聲大振,附近如柘坑、白巖等村紛紛將孩子送到清潭小學讀書。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奉化中學遷到里岙辦學,也是看中了里岙較好的文化教育基礎,使一大批青年得到了求學的機會。在校長毛翼虎先生的帶領下,學校一方面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另一方面大力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奉化中學在里岙辦學使村民們大開眼界,給原本較封閉的小山村帶來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領域的發(fā)展。
解放后,清潭的教育事業(yè)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得到了飛速發(fā)展。里岙小學的學生從1950年的190人發(fā)展到1993年的255人。二次擴建后,校舍近2000平方米。建成后的教學大樓,培養(yǎng)出了一批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其中很多人成為了大學生、研究生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