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岙村,品嘗一碗用笑容做出的百家餾
記者沈鑫通訊員周率
昨日,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寧海縣一市鎮(zhèn)東岙村已升騰起裊裊炊煙。村民們忙著切菜、燒火、攪動大鍋,空氣中彌漫著米香與海鮮的鮮甜。這一天,這個依山傍海的古村落迎來了年度最盛大的民俗活動——“吃百家餾”,各地的游客慕名涌來,只為品嘗這一口傳承數(shù)百年的古早味,感受“卅年夜的鼓,十四夜的肚”的熱鬧與溫情。
上午10點,記者走進村民林丹萍家的院子,只見三口大鍋已經(jīng)擺開,爐火正旺。作為村里公認的“餾能手”,她正麻利地將冬筍、墨魚干、牡蠣、香干等食材切成細丁,再摻水煮沸,最后徐徐加入米漿攪拌成糊!跋甜s講究鮮香,甜餾要酸甜適口,蘋果、菠蘿、桂圓一樣也不能少!绷值て疾亮瞬令~頭的汗笑著說,她家每年要準備十余鍋餾,光是食材成本就超過5000元,“但看到客人吃得開心,再累也值了!
這碗“餾”的淵源,可追溯至明代戚繼光抗倭時期。相傳當年戚家軍在此地與倭寇浴血奮戰(zhàn),糧草短缺之際,東岙村的村民們感念將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自發(fā)地將各家余糧混煮成糊羹犒軍。軍民同食的溫情瞬間,化作了延續(xù)500年的習俗,成為東岙人團圓吉慶的象征。
隨著晌午臨近,村道上已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來自黃壇鎮(zhèn)的游客林芳,隨著人流走進了一戶院落!翱靽L嘗我家的咸餾!”主人熱情地招呼著,臉上洋溢著淳樸的笑容。林芳舀了一勺入口,米糊的溫潤裹挾著牡蠣的鮮甜瞬間在舌尖化開,她忍不住贊嘆道:“料足味厚,比傳聞中還香!
“原本還擔心陌生人進門會尷尬,沒想到家家戶戶都像迎親戚一樣熱情!”林芳感慨地說。在東岙村,“吃餾”不僅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廚藝和熱情的展示。村民們以客多為榮,紛紛拿出自家的看家本領,制作出各式各樣的餾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甜咸雙味的餾、寓意吉祥的“媳婦甜餾”、焦香酥脆的麥餃筒……每一戶灶臺上都擺滿了精心準備的美食,讓人目不暇接。
隨著夜幕降臨,東岙村的“吃餾”活動也達到了高潮。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不斷。游客們或圍坐在院落中品嘗著美味的餾,或漫步在村巷中。而村民們則忙碌著招待客人,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在這個正月十四的夜晚,這里不僅有美食的誘惑,更有綻放的笑容。而這,正是東岙村“吃餾”活動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