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岙廿夜糅,煙火氣里年味長
記者沈鑫通訊員周率
2月17日,農歷正月二十,一市鎮(zhèn)前岙村迎來了全年最熱鬧的夜晚。這座僅有200余戶村民的海濱小村,因獨特的“廿夜吃糅”習俗,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來。傍晚未至,村口的山道已車水馬龍,煙火氣與海風交織,拉開了這場“最晚年俗”的序幕。
下午4時,村民葉靜波家的土灶已燒得通紅。直徑一米的大鐵鍋內,番薯粉糊翻滾著,牡蠣、蟶子、冬筍、豆腐等十余種配料在勺間翻飛,咸香撲鼻!拔覀兦搬壑v究‘山海一鍋’,海鮮是旗門港現撈的,山粉是自家曬的,甜糅配料是山上采的!比~靜波邊攪動鍋里的食材邊介紹。他的老婆葛大姐今年別出心裁,在甜糅里加了桂花,引來上海游客連聲稱贊:“甜而不膩,還有花香,比上海的老字號點心還特別!
家家戶戶的院子里,盛滿糅的臉盆、鐵桶依次排開。咸糅鮮香濃郁,甜糅清甜滑糯,村民熱情招呼:“吃飽才算福氣!鄙虾S慰蛷堦栆患疫B嘗五戶,直呼“肚皮滾圓”,他說:“朋友圈刷到‘前岙廿夜’,特地自駕來體驗。這種敞開家門、免費招待的民俗,在大城市太難得了!
前岙村的“廿夜”傳統(tǒng),可追溯至數百年前。據村中老人講述,早年因白岐廟元宵燈會人潮擁擠,新遷入的前岙人只得延后至正月二十掛燈,并衍生出“泥燈行會”儀式。行燈隊伍深夜歸村后,村民以番薯粉混合元宵節(jié)吃剩的海鮮制成糅充饑,意外成就了這一習俗。盡管泥燈活動于1949年中斷,但“吃糅”卻代代延續(xù),成為凝聚鄉(xiāng)情的紐帶。
傍晚6時,村口廣場的煙花驟然升騰。游客們捧著碗仰頭驚嘆,孩童舉著電筒挨家“討糅”,嬉鬧聲與灶火噼啪聲交織。村民葉歡喜家特意為“廿夜”備了50公斤番薯粉:“越多人吃,來年越旺。你看這煙花,比城里元宵節(jié)還熱鬧!”
寧波游客李巧霞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幕:“城市里年味淡了,但這里每扇門后都是熱氣騰騰的生活!彼匾獯虬藥缀恤哿,“想把這口‘山海味’帶回寧波自己制作,讓朋友嘗嘗寧海的傳統(tǒng)年俗。”夜色漸深,前岙村的炊煙仍未散去。村民葉可贊的話樸素卻深刻:“糅的配方可以創(chuàng)新,但家家開門待客的心不能變。”
離村時,記者回望這座燈火通明的小村,煙花仍在空中綻放;蛟S,正是這份村民的淳樸與包容,讓一場原本為充饑而生的“夜宵”,沉淀為盛行幾百年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