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
寧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勞作,西晉太康元年(280)置縣,治設(shè)白嶠。隋開皇九年(589)廢,并入臨海縣。唐武德四年(621)復(fù)置,治徒海游(今屬三門縣)。武德七年又并入章安縣。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復(fù)建,治遷廣度里(今城關(guān)鎮(zhèn))。唐神龍二年(706),以縣東地域遼闊,析歸象山縣。 |
|
 |
 |
民國29年(1940),劃海游等17鄉(xiāng)鎮(zhèn)歸新建的三門縣。寧海建縣后,歷屬臨海郡、臺州路、臺州府。1949年寧海解放后,初屬臺州專區(qū),后數(shù)易隸屬于寧波專區(qū)或臺州專區(qū)。1958年10月撤寧海,并入象山縣,縣治設(shè)力洋,后移原寧海城關(guān)。1961年10月恢復(fù)寧?h建制,屬寧波專區(qū),1983年7月改隸寧波市。 |
|
|
人文底蘊 |
寧海人文底蘊深厚。自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縣,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方孝孺、胡三省、潘天壽、柔石等歷史名人的故鄉(xiāng),也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開篇之地和“中國旅游日”發(fā)祥地。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寧海擁有眾多的古鎮(zhèn)、古村、古戲臺,是全國首個“古戲臺文化之鄉(xiāng)”和“婚嫁文化之鄉(xiāng)”,前童、許家山、龍宮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平調(diào)耍牙、十里紅妝婚俗、泥金彩漆、前童元宵燈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
 |
 |
明初文學(xué)博士方孝孺,在"靖難之役"中不為朱棣的威脅利誘所動,寧遭滅十族之禍而不肯為其草登極詔,至死大義凜然,其剛烈之氣為國人所崇,F(xiàn)代"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堅貞不屈,就義于上海龍華。抗戰(zhàn)初期,江蘇海川護理專員兼保安司令孔墉,身先士卒,為國捐軀。國畫大師潘天壽為人敦厚,品德高尚,為海內(nèi)外藝術(shù)界所頌揚。 |
|
|
|
|
寧海古戲臺 |
國務(wù)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海古戲臺以崇興廟古戲臺、岙胡胡氏宗祠古戲臺、下蒲魏氏宗祠古戲臺、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戲臺、雙枝廟古戲臺、城隍廟古戲臺、龍宮陳氏宗祠古戲臺、馬岙俞氏宗祠古戲臺、大蔡胡氏宗祠古戲臺、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戲臺等十個古戲臺聯(lián)保的方式名列其中……【詳細(xì)】 |
|
寧海耍牙 |
耍牙絕藝是寧海地方劇種平調(diào)的看家表演藝術(shù),可與四川川劇的變臉?biāo)囆g(shù)相媲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耍牙表演難度頗高,它要求演員把一顆顆二寸來長的豬牙齒含在口中,在唱做念打過程中快速彈吐,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歙動,以烘托氣氛、推進劇情!詳細(x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