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新聞網(wǎng)訊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原本完全可以在家過著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的日子,卻不辭辛苦大老遠地從江蘇江陰跑來,為親眼見證中國旅游日的啟動。而這是他短短幾年里第三次造訪寧海,每一次還都是自費前來——是什么給了他這樣的動力,讓他這樣執(zhí)著?
他叫姚炳生,今年七十有五。記者初識他是在今年的中國旅游日主題活動會場,當時,記者正坐在媒體席等待著活動的開始。就在活動開始前的一刻,后座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敲了敲我的肩,問我能否幫他拍張照。老先生遞過他的相機,還是一部用膠卷的老式相機。
拍完照,老先生向我表示感謝,大概是見到了我胸前掛著的記者證,便問我是哪里的媒體。我說是本地的,老先生似乎眼睛一亮,并顯出些激動來,說:“好,好,我正想找你們要一些這幾天的報紙呢!”于是老人便開始自我介紹起來,還從兜里拿出他從家鄉(xiāng)帶來的介紹信。從信里得知,老先生叫姚炳生,來自徐霞客的老家——江陰祝塘鎮(zhèn)大宅村,那里正是徐霞客的祖居所在地。他曾在2004、2005年寧海舉行第二、第三屆中國徐霞客開游節(jié)時兩次自費來過寧海,此次是第三次來了。信里介紹說,老先生還是中國徐霞客研究會會員,目前正在撰寫《三訪寧!芬粫,以宣傳寧海這些年來孜孜不倦弘揚徐霞客精神的壯舉。
看著氣勢恢宏的中國旅游日主題活動會場,老先生不禁對記者感慨:“你們寧海了不起,把徐霞客的文章做得這么大這么好!還成功地把‘5·19’申報為中國旅游日,不簡單。
互留了電話后,老先生當天下午就專門趕到了寧海新聞中心找到記者。在隨后的閑聊中,記者還了解到,老先生13年前從鎮(zhèn)里退休,而大約從1985年開始,他就向當?shù)卣陀嘘P(guān)部門提出了要求重視徐霞客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遺產(chǎn)保護的建議,并且二十多年來一直為此呼吁奔走。說起當天的中國旅游日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和第九屆中國徐霞客開游節(jié)慶典活動,老人似乎還意猶未盡:“寧海每一屆開游節(jié)都有新內(nèi)容,活動很豐富也很精彩,我們作為徐霞客的故鄉(xiāng)真要甘拜下風,要好好向你們學習!
當聊到他撰寫的《三訪寧!芬粫鴷r,老先生表示,一訪、二訪他已經(jīng)寫了三萬字,但是對寧海的了解還不夠全面,他希望加上三訪能寫足十萬字。他說,寧海這幾年的發(fā)展那么快,從他前兩次到寧海距離現(xiàn)在才六七年,發(fā)生的變化非常大,希望這次能多收集一些資料,多作一些了解,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寧海的發(fā)展變化,特別要宣傳寧海在徐霞客上面所做的文章。他希望這次多帶些《今日寧!坊厝,讓當?shù)氐恼块T看看,好借鑒寧海的一些做法,更要學習寧海人做事的精神。當記者將老先生的事情和愿望向?qū)幒P侣勚行目偩幏从澈,總編當即表示大力支持,并要求此后兩天專門為他各多印30份《今日寧海》。
老先生聽說《今日寧海》本周末也將刊印,表示愿意為此多呆兩天?粗舷壬鷪(zhí)著的樣子,記者深深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一份霞客情結(jié),不禁肅然起敬。(記者王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