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菜市場買菜,有沒有短斤少兩?在3·15來臨之際,縣消保委和躍龍工商所組織消費維權(quán)義工進行消費體驗。
昨天上午8點,正是各大菜市場熱鬧的時刻。記者兵分兩路,分別跟來自車河社區(qū)的張阿姨和許大伯到南門菜市場買菜。在蔬菜攤前,張阿姨說要買1斤芹菜和1斤青菜,并向攤主強調(diào)要足秤。攤主樂呵呵地說:“還沒有稱就擔心不足秤,你放心好了,我這里保證足秤,只有多不會少。”“芹菜4元1斤,青菜2元1斤,共6元。”買好青菜,張阿姨又分別買了年糕、肉、大骨頭等共7種。滿載而歸的張阿姨把買來的菜一一放到菜市場內(nèi)的公平秤上復稱,除了芹菜少了不到一兩外,其它的都足斤足兩。張阿姨說,平時買菜也擔心短斤少兩,但嫌麻煩有時不愿去計較,不過有了這次消費體驗,以后買菜心里踏實多了。
相比心里踏實的張阿姨,另一路的許大伯戰(zhàn)況如何呢?當天,許大伯買了墨魚、小黃魚、雷筍和包菜,其中僅墨魚和小黃魚就買了100多元。許大伯說,家里人愛吃海鮮,平時經(jīng)常聽人說,賣海鮮的會看人“下菜”,報價和斤兩稱重都是看人的。如果是年輕人,尤其是男的來買菜,1斤少個一二兩都算“正!,所以這次就想看看結(jié)果。令許大伯高興的是,他買的這四樣東西,樣樣足斤足兩。
這時,拿菜到公平秤復稱的人明顯增多。記者站在公平秤旁邊觀察統(tǒng)計,10分鐘內(nèi)就有5位市民把自己購買的菜拿來復稱,且多為肉、魚等較貴的食物。在過秤的人中,記者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他們多是老年人。一位路過的年輕男士告訴記者,如果不足兩,為了一兩塊錢再回去找攤主理論,既浪費時間又影響一天的心情,所以寧愿吃點虧。
在此,縣消保委提醒廣大消費者,大多數(shù)菜場都設(shè)有公平秤,買菜后對于疑似短斤少兩的可以到公平秤上復稱,一旦發(fā)現(xiàn)短斤少兩行為,應(yīng)積極向菜場管理辦公室或者消保委、工商部門投(申)訴,千萬不要因為事小、嫌麻煩而縱容這種不良行為。(記者趙燕見習記者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