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如何曉道自己所言,他只是民俗文化保護隊伍中的一個,在寧海,像他一樣在默默從事著地方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有著一大批人。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是一開始出于生計,或者出于喜好,到后來才漸漸成為一種自覺,成為一種責任。
走進省工藝美術大師李和康的工作室,滿眼都是造型各異的根雕作品,令人嘆為觀止。“文化和藝術是相通的,根雕作為載體,留給世人的是她所蘊含的文化魅力。”說到根雕,李和康興致盎然,如數(shù)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起每一個作品背后的故事。寧海曾是有名的根雕之鄉(xiāng),為讓更多的人感受木雕工藝的博大精深,李和康自掏腰包建起了天工民俗博物館。“跟古沉木打了20多年交道,除了癡迷,更多的是希望把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貝留住,讓民俗文化能傳承、發(fā)展。”在用紅豆杉樹干雕成的一件作品前,李和康邀請記者蹲下來,輕輕觸摸:“這齒痕像不像甲骨文?所以我將他命名為《文明初始》。”從李和康癡迷陶醉的神情中我們感受到的同樣是一種沉甸甸的文化擔當。
被稱為“中國仿古船模制作第一人”的尤飛君是一個生意人,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古船研究家。十多年里,他先后收集了120艘不同類型的古船資料,投入逾千萬元制作完成船模,并且主編出版了《中國古船圖譜》。“光組船隊,就花了十年時間呢。”雖是輕描淡寫一句帶過,但足見尤飛君這條造船之路的艱辛,為得到一艘明代寧波商船的資料,他曾專門飛到日本。“古船模重在歷史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尤飛君說,“盡自己的力量,希望通過工藝傳承能把這種傳統(tǒng)技藝保存下去,讓曾經(jīng)有過的文化再現(xiàn)她的瑰麗。”
名頭響當當?shù)?ldquo;非遺傳承人”,無疑是我縣地方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重要力量。前童元宵行會代表性傳承人童全燦、梅林陳舞獅代表性傳承人陳昌福、平調(diào)—耍牙代表性傳承人葉全民……作為民俗文化名副其實的“承先啟后”者,他們的執(zhí)著和付出尤其令人欽佩和感動。正是因為他們的默默守護,才使得這些老祖宗的瑰寶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還有應可軍、童時強、薛家栓、童章回、葛云高等一批老先生,他們自發(fā)地考查地方風土人情,傾力保護地方民俗文化,收集和整理大量原始材料,為后人打開了一扇扇了解寧海地方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窗口。
……
近年來,寧海文化方面的榮譽紛至沓來:省文化先進縣、中國婚嫁文化之鄉(xiāng)、中國古戲臺文化之鄉(xiāng),前童古鎮(zhèn)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許家山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平調(diào)耍牙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在一項項的榮譽背后,無不有那些為地方民俗文化而默默堅守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