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年
春節(jié)來臨,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是中國人難解的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歲前數日,親戚各以牲饈果餌相贈,鄰里鄉(xiāng)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面,表示新年祝賀,稱為“饋歲”;鄰里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除夕守歲是寧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據說在歷史上甚至連監(jiān)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時長輩會給小輩分“壓歲錢”,寧海人稱之“謝年”。謝年還要祀神,祀神少不了要祭文,過去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常會鬧出“今年兩頭春,養(yǎng)雞嘸雞肫”之類的笑話,但各村文人替族人著想,將一年四時八節(jié)都擬好現成祭文,以供大家禱告。如汪家《汪氏宗譜》在除夕這天祭文是這樣的:“日月易邁,忽而除夕。備我犧牲,潔我黍稷。饈薦祖宗,聊報罔極。統(tǒng)祈庥庇,子孫萬億。”各族內容大同小異,雖然文字佶屈聱牙,內容乏味,但寄托著美好愿望,族人們也樂于鸚鵡學舌,津津樂道,與今天“新年愉快,萬事如意”有所不同,顯得特別莊重。然后明燭高燒,香霧裊裊,火盆里炭火血紅,全家圍坐爐旁閑聊,往往灶膛也是燒著柴火,鍋里焐著粽子,婦女往往還趕著給孩子做鞋,大家終夜不眠,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傊疄榱似诖碌囊荒昙槿缫。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附近廟中爭燒“頭香”。
結賬
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特別是拜歲包,用粗草紙包成三角包,主要是白糖、紅棗、桂圓、白鲞等等,上面貼一張長方形紅紙,標有本店店號。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賬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guī)模的“討賬”隊伍:“賬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賬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于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賬者。討賬者身負重任,窮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打著燈籠到處找。在不能按期還賬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賬者。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賬外,很可能還欠著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賬、討債只討到除夕為止,新年里是不能討的,否責自討“晦氣”,于己不吉利。寧海有句老話說“呆頭呆多年,正月初一討銅錢”,因此對躲賬、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后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于是他們一直與討賬、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渡過這除夕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