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4年,16歲的鮑明沛離開胡陳老家,來到長街。在這里,他要跟一位叫屈定春的老師傅學習箍桶手藝。在寧海東路的年輕人中,成年后學習一門日后可以維持生計的手藝,是十分常見的事兒。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屈定春又將鮑明沛介紹給了自己的師兄弟徐友華。
和其它手藝一樣,學徒生活總是單調而又艱辛。剛學箍桶時,鮑明沛每日要做的事便是刮篾、打抽。這是箍桶手藝里的基本功,特別是打抽。打抽分篾抽和花抽。篾抽是圓的,花抽是扁的。一般的木桶上都有兩個抽,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上面的是篾抽,下面的是花抽。對于這個基本功,師傅是有要求的,必須在一個月內學好。
鮑明沛的學徒生涯一共三年。頭兩年,學徒是不能上手做細活的,只能做些打抽、鋸板、鑿洞的粗活,直到第三年的下半年,師傅才真正教授鮑明沛完整的箍桶手藝。手藝教完了,叫滿師。滿師后,徒弟要辦一桌謝師宴,表示對師傅教導的感謝。在這個謝師宴上,師傅會送給徒弟一副工具擔,接到這副工具擔,也便意味著學徒生涯的正式結束。
1977年,鮑明沛便帶著徐友華師傅送給他的這副工具擔子開始了他的箍桶生涯。那是箍桶匠人最后的黃金生涯。那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面桶、水桶等木制生活用品還很盛行。憑著自己出色的手藝,鮑明沛的箍桶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他幾乎每天都要去主人家里做箍桶,時間短時,一天半天,時間長時,要將近一個月。鮑明沛記得,生意最忙的時候,有時甚至好幾家人一齊上門來找自己箍桶,性子急的,不等他答應,拎著他的工具箱便往家里跑。大家都急,特別是有些趕嫁妝的,又不能推掉。為了應付這種局面,鮑明沛不得不琢磨出一套應對方法。他置辦了好幾套工具,在一家人家做好一半活兒時,他便借故家中有事要離開一會兒。因為工具箱放在這里,主人家也不會懷疑。鮑明沛離開后,回到家中拿了另一套工具,又去另一戶人家做活兒。
不難看出,那時的鮑明沛是多么的忙碌而又充實。但這樣的好時光很快便過去了,大量的塑料制品和不銹鋼制品憑借輕便的造型以及低廉的成本充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箍桶這個有著悠長歷史的繁復手藝也日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