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鮑明沛來說,箍桶這個行業(yè),他是有著特殊感情的。在人生最好的那段光陰里,他一直與這門手藝廝守在一起。但面對時代的變遷,一個普通匠人的訴求是無能為力的。在大量塑料不銹鋼制品與傳統(tǒng)的木制生活用品完成了快速更迭后,箍桶匠這個身份也凸顯出了它尷尬的境遇。如果人們不再使用那些木制產(chǎn)品,那還要箍桶匠做什么呢?
鮑明沛對此感到困惑。
大概在六七年前,寧海工藝品美術(shù)廠的黃才良找到了鮑明沛。他說,自己要恢復(fù)泥金彩漆這個手藝,希望鮑明沛能為自己制作大量的木桶制品。箍桶加上泥金彩漆一定會成為很好的工藝品。黃才良的思路無疑為鮑明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商機,也讓他幾乎無用武之地的箍桶手藝再次派上了用場。更重要的是,黃才良的這個思路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起箍桶這門古老的手藝來。盡管在實用木制品的市場上,這門手藝已經(jīng)幾乎被淘汰,但在工藝美術(shù)品這塊領(lǐng)域,這門手藝仍可以發(fā)揮很大的用途。
其實,對于箍桶這個行當而言,精美的器具并不罕見。舊時人家女兒出嫁,娘家陪嫁的木器除箱柜等大件頭外,還有許多小件頭,諸如提水的大小水桶,女人用的子馬腳桶,還有子孫桶、澡桶、飯桶粉甑、扁桶等等,豐富多彩,都出自箍桶匠之手。這些木制品中有些非常精細漂亮,甚至傳承著越窯瓷器的一些造型風(fēng)格和裝飾手法。
一條路堵死了,另一條路卻豁然開朗。從此,鮑明沛便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制作工藝作品的重點上來,他希望用這樣的形式延續(xù)箍桶手藝的生命。但他對這個行業(yè)的擔(dān)心仍然未曾減少。在曾經(jīng)漫長的歲月里,箍桶一直都是五行八作中與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關(guān)的行當。鮑明沛說,他不想看到這門手藝終結(jié)在自己這一代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