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簡介
1、品種豐富。箍桶匠制作的一般都是紅嫁妝的圓木作,在寧紹地區(qū)的“十里紅妝”中必不可少,有長甩桶、腰子桶、回湯桶、子孫桶、拗斗、粉桶、祭盤等等,五花八門,琳瑯滿目。
2、造型優(yōu)美。寧紹一帶把各式圓木器皿稱為桶。這些生活在唐宋越窯瓷器分布地域的古越“遺民”,在木作圓桶的制作中傳承著越窯瓷器的造型風(fēng)格和裝飾手法,圓木作造型或肥或瘦,圓潤優(yōu)美,猶如女子腰身的線條,配上裝飾更顯華麗精致。
3、工藝精巧。箍桶匠做桶作,總是很精細(xì)的。土法計(jì)算圓周率,比例要求勻稱,木板弧度精確,拼接滴水不漏,連桶器的蓋子及桶圈等等,都需嚴(yán)絲合縫。拼板上箍是箍桶匠的絕技,經(jīng)驗(yàn)老到的箍桶匠制作桶器一般一次就能加工成形。此項(xiàng)工藝精細(xì),必須熟能生巧,才能要圓則圓,要角則不能圓,要圓則不能方。
箍桶專用工具
箍桶師徒傳承
黃可員(已故)虞正國(已故)
↓
徐友華(男、1949年-)屈定春(男、1947年-)
↓
鮑明沛(男、1959年-)
↓
葉小榮(男、1968年-)葉愛榮(男、1966年-)
葉顯濃(男、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