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亦榮的收藏:黑白小玉爐
明清四件套
葉亦榮自己打磨的玉扳指
玉料子
《國風·秦風·小戎》里講:“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自古,中國人便把君子性情溫順純粹、寬緩和柔與良玉的溫潤而澤之美相契合。在寧海,也有這么一位將玩玉、藏玉、琢玉當成了事業(yè)經(jīng)營的人,他就是葉亦榮。
一個春末的午后,融融的陽光,靜悄悄地照進“無為居”,眼前這個儒雅的男人,正拿著一塊玉原料細細打磨。“你看,溫潤素雅,不用太多雕飾。”他告訴記者,玉往往是跟美好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人們常說,“玉不琢,不成器”,“大丈夫?qū)帪橛袼椴粸橥呷?rdquo;;美麗的容顏是玉貌朱顏、如花似玉;高貴的品德是冰清玉潔、溫潤如玉;就連我們老百姓過日子,也是“玉食”與“玉液”交相輝映……聽他娓娓道來,時間悄然停滯,心也漸漸沉靜淡泊下來,寧靜而致遠。
葉亦榮,36歲,力洋鎮(zhèn)文正村人,他對收藏的情結(jié)由來已久:初中時開始喜歡陶器,二十幾歲愛上了古玩,12年前癡迷于藏玉。“我的第一件藏品是個橢圓形的瓷盒。”說起收藏,葉亦榮像是換了個人,他說,那是件解放前后生產(chǎn)、景德鎮(zhèn)燒制的外銷陶瓷,雖不是什么名貴的東西,但工藝、色彩都很不錯,迄今仍保留著,不時拿出來把玩,品味收藏的幸福。
閑聊中,葉亦榮還跟記者講起了玉器的分類。常規(guī)上,玉分為硬玉和軟玉。硬玉其實就是翡翠,好的翡翠應該顏色正,底子純。軟玉講究的是雜質(zhì)少,密度高,以和田玉為最好。而葉亦榮就是以收藏和田玉為主。
“從第一眼開始,我就喜歡上了和田玉的素雅,這應該就是緣分吧。”葉亦榮回憶道,大概在12年前,經(jīng)營著一家手機店的他在論壇上認識了幾個玩玉的朋友。閑暇時,他們一起買料,一起把玩,一起收藏,一起鑒賞,慢慢地,經(jīng)驗不足的他在朋友們的帶領(lǐng)下,經(jīng)過幾年的買進賣出,多少看出了些許玉的門道來。
自從與玉“對上了眼”,葉亦榮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為玉的溫潤通透,也為玉文化的博大精深。“當時,恨不得不上班。”一得空,他就跑到寧波、蘇州,泡在古玩城或是玉器市場,樂此不疲地去淘寶學習,一起和玩友們談天說地話美玉。不僅如此,玩的時間久了,葉亦榮還和新疆的幾位玉販子也成了朋友。最后,在2011年,他毅然關(guān)掉了手機店,全身心走進了和田玉的世界。
“玩玉最大的樂趣就是‘撿漏’。”葉亦榮說,撿漏是古玩界的一句行話,指的就是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但“漏”卻不是那么好“撿”的,“首先要識玉,再辨真?zhèn),最后才是估價。”目前和田玉市場魚目混珠,沒有好眼力是很容易上當受騙的。不過,葉亦榮表示,把玩得多了,自然會對玉的結(jié)構(gòu)、潤度、脂度等有所了解。
期間,為了盡快出師,葉亦榮花了不少“冤枉”錢,不停地買玉,不斷地請教其他玩家。再把所買的真玉與假玉進行對比、琢磨、研究,從中細細分辨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多年的積累,終于讓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2011年,在寧波的一家古玩店,他相中了一塊清朝時期的玉扳指,不僅玉質(zhì)干凈,而且用手一摸,細膩油潤。當時,老板叫價2200元,嫌貴的葉亦榮第一次沒買成。“那天晚上,根本無法入睡,心里那個叫難受,跟患了單相思一樣。”葉亦榮說,愛玉的人和玉之間的關(guān)系很微妙,講究一個緣字。而緣,實在妙不可言。一旦錯過,就會后悔一輩子。于是,過了兩天,他又趕到寧波,買下了這個扳指。故事的結(jié)局往往出人意料,不到兩年,這個玉扳指被一位愛玉的朋友以4.5萬元的高價收藏了。
“并不是什么玉都可以買,都值得收藏。這主要取決于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修養(yǎng)、眼力和選擇。”葉亦榮露出了與年齡不符的沉穩(wěn),他說,玩玉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鍛煉、磨礪的過程。
整個下午,就著陽光與葉亦榮交談,記者發(fā)現(xiàn),這個男人的平和、儒雅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身邊的人生百態(tài),而他卻只是靜靜地笑看,活得坦然而灑脫! (記者黃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