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平坦的特色文化路
在象棋文化特色建設這條路上,今天梅林小學已經(jīng)嘗到了甜頭。但是,回首這些年來走過的路,卻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艱辛。“真的很不容易!”潘亞聰說起這個話題時感慨不已。
當她2007年調到梅林小學擔任校長,一開始提出想要普及象棋教育時,大多數(shù)老師并不理解,甚至反對。老師們的反對自然也有道理——連教書都忙不過來,還有精力搞這些“花頭”?別說是老師,很多家長也提出質疑:書不好好讀,學什么象棋,這不是不務正業(yè)、引人誤入歧途嗎?
來自老師、家長的不理解和反對無疑讓潘亞聰感到了巨大壓力,但她最后還是咬咬牙堅持了下來。她的理由很簡單,也很明確。一個學校要有好的發(fā)展,就必須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為什么要走象棋這條路?這也不是她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梅林小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縣里的名手吳和國老師在學校義務輔導學生學象棋,還帶出了一批不錯的苗子。盡管也曾經(jīng)因故中斷過幾年,但她覺得學校有這樣的傳統(tǒng)和資源浪費了太可惜,而且象棋這一國粹如果能夠普及開來,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肯定會對鍛煉他們的思維,陶冶他們的性情,乃至形成良好的校風都將大有裨益。何樂而不為呢!
這一堅持就是六年,很不容易的六年。最難的自然是老師和家長觀念的轉變。這不,在一次組織家長召開的發(fā)動會上,不僅半數(shù)家長沒來,甚至有一位家長毫不客氣地打斷了校長的發(fā)言,說學校是沒事找事瞎耽誤工夫,還沒等校長話講完他就拍屁股走人了。此外,因為沒有模式可以照搬和借鑒,這條路怎么走還必須自己摸索。為了讓象棋課開展得扎實有效,不流于形式,學校組織教師自己編寫象棋校本教程。教程還根據(jù)學生程度有高低之分,內(nèi)容上從象棋的起源到入門、戰(zhàn)略戰(zhàn)術,到棋理人生,逐一梳理、編撰,單這一項工作就不知花費了老師們多少精力和心血。
校辦主任徐笛是這項工作的具體執(zhí)行者,這幾年做了大量工作,但他當時卻是反對最堅決的一個。在象棋教育方面,他也沒少和校長爭執(zhí),但他說,現(xiàn)在看到學校取得的成績,看到學生們真正認識象棋,愛上象棋,并受益于象棋,又不得不感謝一路來的爭執(zhí),正因為這樣,讓自己變得愿意做,并要求自己努力做好。
“雖然說一開始遇到了抵觸,畢竟象棋課的開設給大家額外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是老師們真的都是高風亮節(jié),沒有要求,完全是義務的付出。”今天,當校長潘亞聰回想起這幾年學校走來的歷程,她對老師們充滿了感激。
經(jīng)過努力,現(xiàn)在的梅林小學不僅老師、學生們都愛上了象棋,很多學生家長也不時前來向老師咨詢象棋培訓班的情況。在今年舉行的象棋文化周中,更是有121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參加了親子對抗賽。
從抵觸到理解,到支持和參與,這是一個轉化和蛻變的過程,這個過程艱辛卻幸福。
象棋之花的燦爛綻放
如果把象棋教育和象棋文化建設比作花朵,那么顯然,它在梅林小學不僅有了燦爛的綻放,并開始結出累累果實:
現(xiàn)在的梅林小學,每個班級每個星期都開設有象棋課,還配備了專職的象棋老師,有專門的象棋班和象棋室,每年還定期舉行棋手等級賽、家庭親子賽、班級對抗賽等各種象棋比賽和活動。近年來,在組織學生參加的省市縣各級象棋比賽中捷報頻傳,學校象棋隊更是多次蟬聯(lián)縣小學生象棋比賽團體冠軍;學校還先后被評為全國中小學棋類教學實驗基地、全國中小學棋類校本課程實驗先進單位,并在今年上半年成功承辦了全縣中小學生象棋賽。
因為象棋,學校的名聲也越來越響,很多學校慕名前來考察學習,并對學校以象棋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贊不絕口。
然而,相比較于這些成績和獲得的贊譽,校長潘亞聰更看重的還是象棋教育帶給學生品性上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才是最重要的,能讓孩子們一生受益。”她說。
而且,讓她欣慰和自豪的是,學校這幾年的教育質量并沒有當初大家質疑的那樣因為搞象棋而下滑,而是不降反升,在全縣組織的每次質量檢測中都名列前茅。
在象棋的帶動下,梅林小學近兩年校園文化建設全面開花,科技營地、生態(tài)園、悅讀吧等一一建立,更讓在這里求學的孩子們像是暢游在一個芳香馥郁的文化園地里,愉快地學習,快樂地成長。學校獲得的榮譽也紛至沓來:市德育先進集體、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集體、市現(xiàn)代化達綱學校、市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這些榮譽見證著學校的成長和發(fā)展。
同時,“走好每一步”作為校訓,不僅深深影響著孩子們,并成為了學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漸漸滲透到學校的各個層面——這一源于象棋的思想精髓已經(jīng)在這片土壤里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