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縣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富。“遠(yuǎn)看伏龍龍不動,近聽鳴鶴鶴無聲!兵Q鶴場出了個吳錦堂,伏龍山出了個虞洽卿。民國期間,吳錦堂實(shí)業(yè)救國,為培養(yǎng)大批救國人才,在觀城東山頭籌建了一所“錦堂師范”,送給民國總理孫中山,為此孫中山書寫“天下為公”四個大字作回贈。虞洽卿是大上海有名的財(cái)閥,他把財(cái)產(chǎn)源源不斷地資助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與南潯的張靜江同被稱為國民革命的“金庫”。
我游覽伏龍山,還聽到一段動人的傳說呢。
伏龍山位于慈溪東部,山上有座伏龍寺。古時候,寺內(nèi)住著一群和尚,伏龍山后山臨海處有一只天生的石臼,稱作“撈米臼”,這石臼里有撈不完的米。寺里的和尚每天吃的米都到這里來撈取。伏龍寺前有一口池塘,稱伏龍池,又稱龍?zhí)丁3貎?nèi)有荷花,其中有一朵碩大的荷花盛開,傳說是“升天荷”。伏龍寺香火旺盛,游人云集,每逢初一、十五更熱鬧。這天欲上西天的善男信女,沐浴更衣,只要往池中大蓮花上一坐,就會升天成仙。時任鎮(zhèn)海縣知縣安致遠(yuǎn)家有老母親,長年吃素念佛,一心想上西天。有一天,她把兒子叫到跟前,把自己的想法同他說了。對伏龍寺可以升天成仙的事,安知縣早有耳聞,但總有疑慮,便勸母親不要著急,等他親身前往探過虛實(shí)再說。
初一那天,安知縣微服前往,置身于香客中間,仔細(xì)觀察了一位老太婆升天成仙的全過程。只見眾人把老人扶上蓮花,說也奇怪,花瓣迅速閉合,把老人包合在中間,然后下沉,消失在池水中。就在下沉的一剎那,安知縣發(fā)現(xiàn)其中有蹊蹺。按說老人升天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在她下沉的一刻卻滿臉痛苦。于是一套揭穿事實(shí)真相的計(jì)劃,在他腦海里形成。
十五日那天,伏龍寺人山人海,聽說安知縣的母親要升天成仙,燒香拜佛的,念佛許愿的,好奇看熱鬧的,早把伏龍寺擠得水泄不通,伏龍池四周也站滿了人。安知縣給一只去毛的豬穿上老太太的衣服,包著頭巾,戴著面紗,肚子里面暗藏尖刀、毒藥之類,轎門一打開,便有丫環(huán)、衙役七手八腳把“老太太”扶出轎來,扶上蓮花,蓮花照樣閉合,下沉消失在池水中。沸騰的人群慢慢安靜下來,伏龍寺又恢復(fù)了平常的寧靜。
晚上,雷聲大作,狂風(fēng)暴雨,小小的伏龍池騰起百尺巨浪,翻滾撲騰,一直鬧到半夜方息。凌晨,一個小和尚打開山門,走近池邊一看嚇得半死,只見池面上浮著一條簟筒一樣粗的大蟒蛇。
其中的秘密也因此而揭開,原來伏龍寺住著一群僧人,伏龍池養(yǎng)著兩條蟒蛇。僧人的生活靠蟒蛇供給:兩條蛇妖經(jīng)常到后海(錢塘江口)作法,劫持過往船只上的糧食,把劫來的大米置于“撈米臼”內(nèi)。蛇妖的生活靠僧人提供:每逢初一、十五物色一位吃素念佛、升天心切的老太婆,池中蓮花其實(shí)是大蛇的口舌……
池中有兩條蛇妖,那天被安知縣設(shè)計(jì)毒死的是雄的。那條雌蟒含著怨恨被迫離開伏龍池,潛入京城,化作美女,被邀入后宮,做起貴妃娘娘來了。為報(bào)伏龍之仇,百般迷惑皇上。這樣過了一個月,貴妃娘娘突然病了,在皇帝面前裝出萬分痛苦的樣子;实郯侔惆参,問她的病有何藥可治,妖妃見時機(jī)已到,就說,這是她的心臟病復(fù)發(fā),只有一引藥可醫(yī),問皇上是否舍得;噬蠁柺呛挝,妖妃說,用鎮(zhèn)?h安致遠(yuǎn)的心肝作藥,這樣才能使我病愈,“平安直至永遠(yuǎn)”。此時皇帝已被妖妃迷得神魂顛倒,為了愛妃的平安,竟然不惜犧牲自己的下屬。
一道圣旨到鎮(zhèn)海縣,要安知縣即刻進(jìn)京。安知縣不知朝中有什么要事,不敢絲毫耽擱,日夜兼程,向京都進(jìn)發(fā)。路過鎮(zhèn)江,遇見一位云游四海的道人,說他被妖氣纏身,有血光之災(zāi),并贈斬妖寶劍一把,說它能幫他逢兇化吉。安知縣拜謝受劍。
到了京都,皇上急召安知縣進(jìn)后宮。此時皇上正與妖妃相對而坐,飲酒取樂;噬弦姲仓h進(jìn)來,一陣驚喜,想這下愛妃的病可有救了。妖妃見了安知縣不由得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暗暗咬牙切齒,心想這下終于可報(bào)伏龍之仇了。安知縣看著喜怒反常的皇上和貴妃,正要上前詢問讓他上京的原因。只聞得劍在鞘中“咯咯”作響,妖妃聞之,嚇得面如土色,只見一道白光,劍從鞘中飛出,直射妖妃,說時遲那時快,咔嚓一聲,妖妃人頭落地,這哪是人頭,分明是一顆張著血盆大口的蟒頭;這哪里是貴妃,原來是一條垂死的巨蟒……
當(dāng)時代的車輪進(jìn)入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伏龍山下的虞洽卿故居已被國家征用,成為慈溪龍山中學(xué)校舍。1961年我在龍山中學(xué)就讀,一個星期天,我們幾個同學(xué)懷著探險獵奇的心情初游伏龍山,沿著兩旁種著松樹、中間鋪著蓮花石的石子路盤曲而上,在山腰一大塊平地上,看到到處是斷磚碎瓦和橫七豎八被火燒焦的木頭,只有幾只碩大的礎(chǔ)石蹲在原來的位置上。伏龍池周圍已荒草叢生,面對著一片廢墟,既無險可探,也無奇可獵,只好失望而歸。后來聽當(dāng)?shù)乩限r(nóng)介紹,1940年初抗日戰(zhàn)爭到了相持階段,日本鬼子在前線得不到便宜,就想利用其空中優(yōu)勢進(jìn)行轟炸,目標(biāo)一是奉化蔣介石故居豐鎬房,二是鎮(zhèn)海伏龍山下虞洽卿故居。結(jié)果是豐鎬房安然無恙,周圍的居民卻無故遭殃。虞洽卿故居完好無損,伏龍寺卻毀于一旦。
去年我在《寧波日報(bào)》看到伏龍寺已重新落成,即日為游客開放的消息,大感欣慰。清明節(jié)到慈溪祭祖掃墓之際,抽空來到伏龍山,重游伏龍寺。來到伏龍山腳,那條鋪著蓮花石的石子路不見了,取代它的是一條寬闊的水泥路,車子在水泥路上盤曲而上,先從東山腳到西山腰,再從西山腰往東。轉(zhuǎn)過東山,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建筑群,黃墻黛瓦,飛檐翹角,在蒼松翠柏間時隱時現(xiàn)。車子在停車場停下,下車一看,前面雄偉壯觀的建筑即是“伏龍寺”,是按原來的樣子建造的。只是寺前面的伏龍池還沒有復(fù)原,仍是一潭死水。停車場后面新建一座高大的觀音閣,這天正逢清明節(jié),里面在做法事,但見燭光閃爍,香煙繚繞,木魚聲聲,鐘鼓齊鳴。
進(jìn)出人群摩肩接踵,往來車輛川流不息。駐足伏龍寺大雄寶殿,不由得感慨萬千,這正是“寺后喧鬧觀音閣,寺前寂寞伏龍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