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前童的恒裕酒坊是有著150年以上歷史的知名老酒坊,據(jù)酒坊的后人童相兵老師介紹,當年先人童可蒞開辦了恒裕酒坊,生意一直很好。尤其是清明時節(jié),黃酒更是供不應求。1862年,太平軍路經(jīng)前童,前童人組織民團抗衡太平軍,結(jié)果包括前童以及鄰村被殺了一千余人,血流成河。為了祭奠被殺的村民,恒裕酒坊的酒成了大家的首選。由于上墳祭奠的人很多,四鄰鄉(xiāng)村的人都到恒裕買酒,恒裕的酒遠遠不夠,于是,就直接從門口的溝里汲水灌入酒缸,結(jié)果,第二天,酒缸里酒香撲鼻,水竟變成酒了。
水入缸成酒,自然是一個美好的傳說,相比而言,另一個傳說則要可信一些。
據(jù)說,當時三門縣金板山的村民非常喜歡喝恒裕酒坊的老酒,常常派人來挑酒,但是每次都沒法挑到村里。因為從前童到金板山要過前童大溪,再過大嶺,到楊家山,再到金板山村,路途遙遠,山道難行。當時恒裕的酒埕能盛50斤左右,一擔酒也有100來斤。所以,每次在挑酒的時候,稍不小心,就會把酒埕給碰碎。其中有個村民有一次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把酒挑到了自家的道地。他很高興,開口道,總算是把酒挑到了家里,這下有酒喝了。結(jié)果,擔子一撂下,酒埕“啪”的一聲又碎了。據(jù)說,就是從那時候起,恒裕酒坊就多了一樣酒具——木制酒桶。
來自沈陽的劉愛群先生來寧海多年,他走南闖北,對白酒有獨到的理解。劉先生說,酒的品位和特色,與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氣候特點以及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guān),所謂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一個地方飲食文化的衍生總是依托于地方的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南方的番薯燒是帶有南方區(qū)域特點的酒,醇厚,柔滑,香氣甘洌,酒精度一般在48~53度之間,不上腦,口感佳,風味獨特,帶點南方人的靈秀、溫厚、含蓄。北方的紅薯地瓜酒和白酒,高度燒制,醇厚嗆口,入口燒心,基本為五谷釀制,酒勁大,后勁足,與北方人的性格一樣,爽直,豪情萬丈。
在一個地方存在那么多年,酒便不再只是酒,更是這個地方的性格和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