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與天臺縣的界山——天臺山,是道教南宗的祖庭,漢化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濟(jì)公“活佛”的故鄉(xiāng),徐霞客的首游地,國家首批4A級景區(qū),浙江省十大旅游勝地之一。山間景點密布,像我縣的梁皇山、野鶴湫、浙東大峽谷、南溪溫泉、寧海第一尖,天臺縣的十大景區(qū)……有幾個我還沒游過。想從天臺山的東坡翻到西坡,無奈年老體衰,更無游圣的精神毅力,只好跟車前往。
這次游了兩個景區(qū)。先游龍穿峽,它位于天臺縣北白鶴鎮(zhèn)境內(nèi)。景區(qū)門口有一座高大陡峭的獅子巖,巨“獅”把門。一進(jìn)山門,一掛高十幾丈的瀑布從懸崖上垂下來,聲如雷鳴,水花飛舞。瀑布傾瀉在龍?zhí)独,大珠小珠落玉盤,濺起水柱如噴泉。徐霞客到此,記下“一瀑破東崖下墜,回瞰瀑背,石門穿插,內(nèi)有龍?zhí)对谘伞。這瀑布就是“龍”,劈山成峽,故名龍穿峽。我們沿峽谷而上,只見一瀑連一瀑,共有八瀑,有直瀉而下,有貼石涌奔;氣勢磅礴者如“銀河落九天”,水石纏綿者似“小弦切切如私語”。這八瀑都有名字,有叫飛龍瀑、穿龍瀑的,有叫羞女瀑、湘妃瀑的。瀑如人,也有個性,絕無雷同;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要有源頭活水。我們追本溯源,果然有一個湖,叫山頂天池,原名洞坑溪水庫,壩高40多米,是上世紀(jì)五十年代用鋤掘肩扛壘起來的。有了這個人工湖,才使得瀑水經(jīng)年不絕。八瀑中的第一長瀑,就是從水庫抽水上懸崖,再流到農(nóng)田里灌溉,一庫兩用。這既歸功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歸功于人力巧奪天工,才造就了龍穿峽的主景點——八瀑一湖。
從山頂另一側(cè)下來,路比較平緩,可細(xì)細(xì)觀景。那險峻的山峰,幽深的峽谷,清澈的溪流,夢幻的霧氣,令人流連忘返;那奇石,幽洞,飛瀑,啼鳥,古木,名花,讓你目不暇接。有游客說,這是隋梅唐樟,那是宋柏明藤,深山還有“長生不老藥”烏藥,“救命仙草”鐵皮楓斗,不知真假,反正“心誠則靈”。
下午游瓊臺仙谷。它位于天臺縣城北八公里處,古時稱“瓊臺月夜”。四百多年前,明朝尚書王思任,在走遍當(dāng)時天臺八景后,將瓊臺列為八景之首。我們驅(qū)車前往,途經(jīng)桐柏水庫抽水蓄能電站。瓊臺到,在三面百丈深谷中,矗立著這個偌大的平頂山,像一只巨型燭臺,臺面略有斜坡。臺上有一復(fù)制的石壘煉丹爐,名為“丹鼎”。相傳軒轅黃帝為求治世之道,到瓊臺拜九元子為師,煉丹設(shè)壇,名為“瓊臺觀”;三國時被稱為“葛仙公”的道士葛洪,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南宋高道張伯端都在此煉過丹。臺上有“仙人座”,“八仙”之一的鐵拐李每逢中秋夜都來此賞月,這也是此地原名“瓊臺月夜”的由來。瓊臺上還有孔明八陣圖、太極陰陽圖。瓊臺四周有八塊立石對著遠(yuǎn)處八峰,意為八仙聚瓊臺。瓊臺即天臺,天臺山與天臺縣的名字亦由此而來。瓊臺與遠(yuǎn)山,隔著深谷,山崖對峙,陡壁兀立。瓊臺有“小黃山”之稱,又有張家界之貌,游客說:“早知有瓊臺,何必去武陵?”這等奇巖深谷,難怪歷代文人雅士鐘情于此:王羲之、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朱熹、陸游、唐寅、康有為等,都在此留下墨寶和詩文。李白寫了《瓊臺》詩:“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泵虾迫灰惨髟仯骸吧媳M崢嶸萬仞巔,四山圍繞洞中天。秋風(fēng)吹月瓊臺曉,試問人間過幾年?”
從瓊臺到仙谷是探步下來的,陡壁上,步步驚心,腿腳彈琴。一路上,有“云梯”,用手緊緊抓住鐵柱鐵鏈;有“凌空棧道”,又窄又陡;有“游龍鉆洞”,正疑無路時,突然一巖洞穿,又豁然開朗;有溪上拱橋,順流而下,瀑布溪水與你同行……要不借助這些人工設(shè)施,一般人很難在此涉足。約摸走了十來里,山勢開展,地勢趨平,水流在此匯成“八仙湖”。湖水清澈見底,湖面波光粼粼。立有兩塊奇石,一如濟(jì)公放蕩不羈,一如少女梳妝迎客。幾只石龜探首張望,似對游客迎來送往。湖有兩個,上下相迭,中間湖壩上建有長近百米的廊橋,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供游客小憩觀光。出了山門,門外有停車場和公交車,有大幅介紹瓊臺仙谷的浮雕,這里才是主入口呢,那些體強力壯者都從這里進(jìn)山,從仙谷攀上瓊臺。難怪我們剛才下來時,遇到許多上山的人。兩支萬人隊伍,一上一下,你避我讓,好不熱鬧?峙職W陽修醉翁之游,也沒有這么壯觀吧!
天臺山美景連連,徐霞客情有獨鐘。從東側(cè)的寧海出發(fā),三游天臺山,兩寫游記,這在游圣的游歷生涯中罕見。天臺縣把徐霞客到天臺的5月20日作為天臺旅游日,意為和寧海串成一線聯(lián)合申遺。如果說徐霞客游線是一條龍,那么寧海就是龍頭,天臺山算是一段重要的龍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