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信守承諾的堅守
現(xiàn)在,岙潘村有110多戶人家,360多人,除了嫁進村的媳婦,其余人都姓潘,男丁在死后墓碑上刻著的姓是郭。
許多人忙碌一世,是為了贏得生前身后名。岙潘村的村民卻說,他們離開這個世界是最徹底,也是最干凈的,因為身后連生前的姓氏也找不到了。
岙潘村村民在翻看宗譜
為了堅守祖先的這一份承諾,岙潘人不會忘記自己的郭氏宗祖,也想在世間盡些心意。但是,兩個姓氏給岙潘村人在世間惹的麻煩也不少。
潘勝利從不敢忘記自己是郭氏的后代,哪里有“郭氏聯(lián)誼會”也總不忘記帶著族人代表去參加?墒,他們常常在簽到臺就被攔住了。
“郭氏大會一般都需要身份證登記,可我們一拿出來,便被勸了出來。”他說,族人的身份證上分明都寫著潘姓,對方質(zhì)疑說,這怎么能參加郭姓的聚會呢?怎么能證明你們是郭氏的子孫呢?
“2007年在臺州臨海的一次聯(lián)誼會上,主辦方好不容易接受了我們‘生為潘氏,死為郭氏’的故事,可是仍堅持,要參會就得寫郭某某。”潘勝利說道。
“生為潘氏,死為郭氏”,這句祖訓(xùn)讓潘勝利一下子為難了:既然還在世,寫自己是郭某某是不是有違先人約定?不這么寫,又怎進得了會場?
躊躇了半天,潘勝利決定每個人都只寫個名上去,就像他們村給去世的長輩立墓碑的折中方法一樣,不寫姓,這樣不違先祖,又不讓主辦方為難。“世間是可以尋得雙全法的,就像當(dāng)年的希淵一樣。”村民們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入贅聯(lián)姻,把岙潘和長洋這兩個相隔數(shù)十公里的村莊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長洋”這個名字,岙潘村人在心里牽掛了數(shù)百年了,據(jù)說,在漫長的時間里,兩個村莊的村民一直相互走動,上門省親,如一家人。
直到1985年,岙潘村全村村民才有機會集體到長洋認(rèn)祖歸宗。
83歲的潘福林回憶說,那是他平生見到的最大規(guī)模的集體儀式。至少2000多人簇?fù)碓陂L洋村的郭氏宗祠,近一個小時的祭奠禮儀過后,不管之前認(rèn)識或是不認(rèn)識,年紀(jì)大的都相互擁抱,喜極而泣,世間的紛紛擾擾,時間的流淌總也剪不斷血脈之親。
如今,每年清明,岙潘村都會派出代表前往長洋掃墓祭祖。
今天,我們在岙潘村的祠堂中間,就可以看到掛著四幅畫像,其中一幅就是平安史之亂的汾陽郡王郭子儀。祠堂的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匾,上述“奕世同宗”四個大字。而這塊匾就是岙潘宗親1985年認(rèn)祖歸宗時長洋宗親所贈送,岙潘人珍之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