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岔路鎮(zhèn)下畈村,有一家特殊的來料加工點,常為人津津樂道,負責人葉秋娟更被人常常點贊。日前一個雨天的清晨,記者探訪了這位“巾幗英雄”。
一進門,記者就被眼前的景象“愣”了一下,五六個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低著頭,專注地忙著手工活,這是老年勞技課?還是在工作?
“歡迎,歡迎。”正當記者感到困惑時,加工點的主人葉秋娟爽朗的笑聲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今天下雨天,大家都在家加工,來這里的人就少了!
得知記者的來意,一旁的葛彩青連連稱贊道:“秋娟是個好人,心里裝著別人,尤其是對老人好!备芏嗳艘粯樱刻煲淮笤,她在做完家務、送孩子上學之后,便會到秋娟家的來料加工點“報到上班”。
早年開裁縫店的葉秋娟是一名家庭主婦,2013年在自己家里辦起了來料加工點。說起辦加工點的初衷,葉秋娟表示:“農村里多的是我這個年紀的家庭主婦,年紀大了,工廠進不了,但又想自立,每天接送孫子上下學,給子女減輕負擔,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地安心工作。”她還說,目前農村里有一大批六七十歲的老年人身強體健,閑在家里沒事干,能拿回家做的來料加工正好給他們“再上崗”的機會。
70多歲的葛水木耳聰目明,手腳活絡,記者看到他拿著工具正給一個零件組裝,這個火柴盒大小的零件上面有兩個螺絲孔,只需要用特制的工具將螺絲加裝上去,只聽見一陣“嘟嘟”聲,葛水木就完成了一個個零件的組裝!坝袝r間就來做,就跟小孩子玩積木一樣。”他告訴記者,能和老伴兩人一天完成1000多個零件組裝,收入大概近百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葉秋娟一樣能把老年人作為自己的父母一樣,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真的不容易。記者了解到,目前該村有二三十人跟著葉秋娟做來料加工,一年的產值能做到40多萬元。面對大家的交口稱贊,葉秋娟謙虛地擺擺手說:“這真的沒什么,我只是起了一個頭,如果能給老人們帶來一點點幫助,那也值了! (記者陳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