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中
寧海人稱小溪流為“坑”或“溪坑”,蜂桶岙坑在梅林街道,但常常夢一般蜿蜒在我的腦海里。
寂靜的蜂桶岙坑,是家鄉(xiāng)一條“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溪流,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小魚歷歷可數(shù),自由自在地游弋著。
山澗小溪流,東自都總廟,西至相見嶺,全長約3公里。清清的山水從相見嶺頭兩邊陡峭的溝溝壑壑,匯集到這條坑里。一路彎彎曲曲,唱著山歌奔騰而來。從青蓮寺南大門前繞過,然后經(jīng)過上金、下金、雅致岙、冠莊、笆弄頭等村莊的田畈。水量雖不是很大,但它滋潤著田間的莊稼,在高溫干旱的天氣里,它可是這一帶的命脈呀!
有人說,如果沒有相見嶺高高地橫亙著,這條山澗小溪流,有可能向西伸展到更遠(yuǎn)的地方,乃至新昌。那么,小溪會變成大溪,水流增大,灌溉面積自然更廣,冠莊便成為風(fēng)水寶地,人丁興旺經(jīng)濟(jì)發(fā)展,財路就活絡(luò)了,不用依靠“天落水”了。
少年時,曾聽村民說,計劃把蜂桶岙坑的水引進(jìn)冠莊村里,供大家生活用水,可能由于水源不足,最后放棄了這項計劃。
青年時,我常常要走這條山徑小道。一方面,因外婆家在辛嶺,有事沒事,總要去探望一下她老人家;另一方面,這里柴草、竹木資源很豐富,很多村民上山勞作,我也是其中之一,與今日的冷落判若兩處。
其實這里山青水碧,溪流淙淙,百花爭艷,山幽鳥鳴,是一幅山水奇畫。
近山頂路邊,有塊巨巖,高約3米,好像一間小樓房。不過它高高地傾斜著,每當(dāng)路過這里,總感到毛骨悚然,巴不得及早過去,免得發(fā)生意外事故。如今柴草瘋長,巨巖被遮隱了,看上去好像不如過去那么嚇人了。
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還常常有人從這條路上山,去瞻仰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筆下的雷婆頭峰,我也是其中一員。時下,這里很少能見到行人,冷冷清清又荒蕪得很,成了鳥獸的天堂!∵@是一條熟悉而又陌生的山徑古道。我從青少年走親訪友、上山砍柴背樹,到如今滿頭銀霜;從20世紀(jì)中葉,一直走到21世紀(jì)的今天,還在走。倘若身體尚可,我還要繼續(xù)踽踽地走下去,從兩只腳走到三只腳……因為這里是我的夢中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