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兒”是人體對于季節(jié)氣候變化的正常生理反應,不同季節(jié)里人們對于睡眠的渴求是不同的。但有一群人卻陷入了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白天昏沉沉的狀態(tài),被稱之為“失眠族”。
快節(jié)奏生活、數碼產品的日新月異、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各種因素相互交織,助長了越來越龐大的“失眠族”人群。
失眠人數多范圍廣
“接診的10個病人里,9個都有失眠問題。一周有40-50個失眠病人來就診!笨h第一醫(yī)院精神科醫(yī)師蔣海良說,臨床發(fā)現,近幾年失眠人群的數量正在不斷壯大,年齡跨度在十幾歲至四五十歲不等,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多。
市民李婭芬和丈夫正在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起步階段,白天公司里人員安排、財務審核、任務分配等各種事務讓李婭芬忙得不可開交,晚上回到家還要照顧兩個孩子的飲食起居,常常自己洗完澡就已經到了半夜。夜深人靜的時候腦海里總是會出現工作的問題、家庭的瑣事,揮之不去,難以入眠。失眠癥已經困擾她好幾個月,不得不依靠藥物入眠。
到點不睡焦慮不安
“睡眠延遲綜合征”是現代高科技生活中,龐大人群的一種癥狀。很多人在睡前都會習慣性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微博、瀏覽下新聞,有的“追劇族”白天工作,晚上就瘋狂追劇,一不留神就到了凌晨1、2點,錯過了最佳睡眠時間,后半夜難以入眠。
陳勇是一名公司職員,朋友眾多。夜晚、周末的時間,總是被朋友的邀約占據滿滿。晚上一群朋友吃飯、聊天、唱K,回家往往已經是半夜2、3點,洗漱完畢后,已近清晨。白天工作經常犯困,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記者了解到,失眠人群的范圍較廣,總體來說有三類。一類是女性,分為處在孩子初期成長階段的母親和40-60歲更年期的婦女。第二類是職場人士,職場的工作壓力、人際關系,會令部分心理素質較差的人焦慮不安,影響睡眠質量。第三類是青少年,學習壓力繁重、對網絡游戲的執(zhí)迷、對手機數碼產品的愛不釋手,拖延睡眠時間,也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勤咨詢早治療
蔣海良說道,“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導致頭疼、頭暈、記憶力衰退、食欲不振等問題。免疫力下降,最終可能引發(fā)高血壓、潰瘍病等嚴重健康問題,最為痛苦的是想睡而無法入睡這個過程讓失眠者心力交瘁!
“失眠癥”是一種精神類疾病,其社會認知比不上各類內外科疾病。許多得了“失眠癥”的人并不認為這是一種病,他們既沒有看過醫(yī)生、也沒有采用其他方式改善睡眠。蔣海良說:“長期頻繁失眠是一種病,要及早就診,找出致病原因,對癥下藥!
“輕微的失眠患者可以通過改善作息時間,睡前飲食健康,保持身心平和,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huán)境來調整睡眠,也可以在睡前泡個腳、喝杯牛奶。部分由于焦慮、抑郁引起的失眠可以進行心理治療,通過看心理醫(yī)生、精神科醫(yī)生,化解內心郁悶,從而改善睡眠。失眠癥嚴重者要進行藥物治療!
專家表示,失眠病程小于4周的一般不需要治療,大于4周小于6周的,可能導致大腦功能紊亂,必須及時治療。
(見習記者彭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