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82歲的老人,卻有著一雙巧手,她將碎布縫制成被套、手套、坐墊……送到山區(qū)學(xué)校、敬老院,送給那里的孩子和老人。連續(xù)六年,王愛妹老人把自己的那份愛心通過那一件件手工制品,四處傳遞……
6年前,王愛妹去上海探望女兒,看到女兒辦的服裝加工廠里經(jīng)常有許多料子很好的邊角料被丟棄,非常心疼,就吩咐女兒把這些邊角料都收起來,專門雇車從上海運到寧海,利用自己所學(xué)的縫紉技術(shù),把邊角料一塊一塊拼接起來,做成坐墊、被套等。再花錢把碎絨布頭打成被絮,做成墊被、坐墊。只要人家需要,她就無償贈送,不管是認(rèn)識的還是不認(rèn)識的,尤其是那些生活困難的人。今年1月份,她又為桑洲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了80多件手工制品。
說起這個“愛心事業(yè)”,王愛妹告訴記者,自己是桑洲鎮(zhèn)人,多年前搬到了城區(qū),前幾年回家過年,聽說不少村子的孩子住校,只蓋著薄薄的被子,她很是心疼,就想著將家里的邊角料拼接成被套,再用舍棄的毛邊花錢請人打碎,做成被褥,給孩子們送去。布料都是邊角料,做成一張床單往往要上千塊布頭,大字不識的王愛妹,每天低著頭坐在縫紉機前,根據(jù)布料的形狀拼成三角形,或者菱形。“年紀(jì)大了,也沒什么別的愛好,做這些手工活,送給有需要的人挺開心的。”王愛妹說。
為了縫制這些手工用品,老人除了日常事務(wù),基本足不出戶,有時候晚上12點多還在趕活。一臺老式縫紉機,一個燙衣臺,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老人開了裁縫店。“老頭子還在的時候,有時候也會念叨幾句,這個月的電費又多了。”王愛妹說,現(xiàn)在一個人在家里住,一年的電費也要一千多元,大多都是燙衣物用掉的。“老人家也花不了多少錢,平時兒女給的零花錢做這些事情足夠了。”老人說。
一件件手工制品,從老人的手中慢慢趕制出來,王愛妹說,這么多年來,她已經(jīng)記不清到底縫制了多少件,每天都在做,等到過冬的時候再把這些物品送給需要的人……
(記者潘旭婷通訊員徐銘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