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胡陳大賴村,恰逢鄭子月老人所住的小平房房門緊閉。剛巧有人路過,知我們是來找鄭子月的,紛紛熱情地幫我們打聽老人的去向。“今天上街買膏藥去了,一會就回來!”隔壁鄰居說。
不多一會,只見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拄著拐杖慢悠悠地向我們走來,青布衫外罩著棕色馬甲,藏青色長褲,絲絲銀發(fā)也用發(fā)卡整齊卡好,未見絲毫凌亂,周身上下都拾掇得相當齊整。這位老人便是鄭子月,全然看不出已經102歲高齡了。我們見她走得慢,趕忙過去攙扶,她的眼睛頓時笑成一朵花,連連表示:“我自己可以走!”
滄桑歲月的積淀,在她臉上呈現(xiàn)出別樣的生動。陽光照進堂前,老人坐在椅子上聊起天來口齒清楚,條理清晰,記性也相當好。“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寧波的鎮(zhèn)海,去看望我的小兄弟,那是幾年前的事情啦。”老人笑著告訴記者。站在一旁的兒媳鄭銀菜說,在家族中和她同輩的這些老人都已經故去的時候,老人還不忘補充道:“我的幾個叔伯兄弟都是長壽到90多歲呢!”
雖然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已經是四世同堂的鄭奶奶,卻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早上五點起床,下午四點吃飯,晚上七八點睡覺,不喜葷腥,吃的都是清淡的蔬菜,她始終禮敬原始社會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盡管兒孫孝順,但老人有點“倔脾氣”。一口煤氣炒鍋,一個電飯煲,老人堅持自己簡單地干一些燒飯、洗衣的家務,生活基本自理。“夏天的衣服還是自己洗,冬天的厚衣服、被子就由兒媳來洗。”老人笑呵呵地告訴記者。
每天吃完午飯,村里的老人紛紛聚集在她的小屋外聊天。說起老人的人品,村里的人無不嘖嘖稱贊。她在這個村里生活了一輩子,從沒有和人紅過一次臉。一向待人謙和,性格開朗隨和的鄭子月,即使是尋常人家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妯娌關系,她也從來沒犯過愁。至今,那些侄子們每到逢年過節(jié)都會來看望這個嬸嬸。“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對人要寬容、忍讓一點,不要想著占人便宜!”老人表示自己的高壽也和這豁達的心態(tài)息息相關。
曾經歷過動蕩的戰(zhàn)爭歲月,聽過太多槍炮的轟鳴,老人至今聽不得爆竹鞭炮的聲響。而今能夠有這樣安逸平穩(wěn)的生活,經常忍不住和兒孫感慨自己碰上了“好世道”,要大家長懷感恩之心。感恩、寬容的心境,卻如綿綿涓流一樣,潤澤著后代子孫。
(記者曹維燕 通訊員陳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