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高
歲末,縣徐霞客研究會組織部分會員到桑洲鎮(zhèn),舉行徐霞客研究會走進桑洲啟動儀式。下午,會員們探訪了寧海縣歷代功名之最、探花盧原質故里田洋盧村。
田洋盧村位于清溪南側,盧氏先祖盧詵世居山東青州,于宋建炎三年(1129)隨高宗南渡,紹興八年(1138)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后到此定居。
走到村里,村書記與幾位老伯早已等在村口,一位老伯還給我們做向導。來到村里的一條巷道,見一高大墻門立于眼前,飛檐翹角,向導說該宅原是民國時鄉(xiāng)長的住宅。那高大的五馬頭墻標志著老宅曾經有過的昌盛。走進閶門,里面是一座四合院,二層樓木結構,窗欞、木柱上的牛腿,梁枋、格子門上的雕刻,人物、流云、動物、藤蔓,無不顯示出細節(jié)的精致,體現(xiàn)了主人對生活的講究,也凝結著工匠的技藝。
盧氏宗祠,坐落在田洋盧村東面,建于清雍正年間,坐北朝南,臺門左右各有三道馬頭山墻,兩旁分立旗桿。兩只石獅子守門,入臺門有前天井,天井后有三洞儀門,接著為戲臺,戲臺和戲臺頂?shù)慕ㄖ、繪畫都很獨特、精致。東西有二層樓廂房,兩個天井。戲臺前有工字屋,接正廳,正廳硬山頂建筑,柱額雕有鳥獸,脊飾有動物堆塑。四只檐柱上的牛腿有兩只倒掛獅子、兩只奔鹿,栩栩如生。最有特色的建筑是正廳東西兩山墻邊的柱子,竟用了九馬驂。這是寧海罕見的?赡苁堋吨芤住酚绊,崇尚“九五至尊”,又因為在古代,六為陰數(shù),九為陽數(shù)!熬拧笔菙(shù)中之極,意味著至尊;“九”又與“久”諧音,取其“天長地久”之意。沒有取得高功名的村落祠堂,是不能用九柱的。只因該村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盧原質廷試登一甲三名,皇帝朱元璋欽點“探花”,系寧海功名之最。由此按探花規(guī)格建祠,盧氏宗祠因此稱為“探花”祠。
村東側有鳳凰山麓的文昌閣,坐南朝北,面對清溪,正廳三間,恢宏高大。中奉文昌帝君,東廂為齋房,上掛“虛室生白”橫匾。西廂為蒙師住房及廚房等,后與鎮(zhèn)福庵相連。文昌閣前有小溪,上跨石拱橋,稱“書院橋”,連接海邊的沙柳等地。據(jù)向導講,文昌閣是盧原質的父親盧思誠與母親方氏當手創(chuàng)建的。
盧原質的母親方氏,是方孝孺的姑姑,俗稱“姻娘”。一天,方氏與思誠商議,要在村中建一學校,將青少年集中于此,延師授教。丈夫十分稱贊她的主張,族人也說是一件好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元至正十五年(1355),這所鄉(xiāng)村啟蒙學校落成,即文昌閣。明萬歷十八年(1590),寧海知縣曹學程來此憑吊,作《文昌閣碑記》。其中有“得臺岳文靈脈,攬清溪之回瀾。鎖村東之鳳凰,收西山之煙霞”。
盧原質7歲時候,母親送他到文昌閣讀書,拜過文昌帝君,拜過蒙師,他成了閣中一名新生。當時父親是堂長,還在空余時到文昌閣,向學子們講一些古人的勤學佳話。蘇秦懸梁刺股,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蟲學書,孫康映雪夜讀……這些人家境雖貧,卻有志自勤,終酬功名。當時的蒙師葛誠夫,因知盧原質天賦聰慧,自知學識不夠,于是向盧思誠辭教。又推薦同村一位叫王俊華的學者來任教,他后來被朱元璋稱為“好一個江南書布袋”,意思是王俊華的肚子里,裝了普天下的書本。他后來成為盧原質的岳父。
話說方孝孺年少到田洋盧村走親戚,也經常與表兄盧原質一道到文昌閣,聽姑父盧思誠或其他老師授課。表兄弟從小在一起切磋學問,情感很深。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盧原質衣錦歸鄉(xiāng),來到少年時的讀書處文昌閣,叫人從山上挖來3棵苦櫧樹,親手植于門前,寓意是告誡學子們牢記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620多年過去了,當年盧原質手植的3棵苦櫧樹已長成兩人不能合抱的參天大樹,樹茂葉密,濃蔭如蓋,每年仍開花結果,現(xiàn)為國家一級保護的古樹名木,當?shù)厝朔Q之為“探花櫧”。
現(xiàn)在的田洋盧村,規(guī)劃開發(fā)鳳凰山腳下的幾十畝土地,建成景觀與休閑融為一體的盧原質文化公園。公園內已立銅鑄的盧原質像一尊。文昌閣后面的平地上,正熱火朝天建造盧原質紀念館。隨著旅游開發(fā)的推進,田洋盧村必將成為融山水與人文為一體的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