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廊橋
——鎮(zhèn)東橋、尚源橋
廊橋是帶有廊房的拱橋或梁橋,寧海本地因其有遮風避雨、休憩住宿等功能多稱為橋棚。廊橋建造和修護費用相應較多,但橋面和橋基都能免受自然侵害,存世較久。寧波市廊橋不多,寧海就有兩座木梁屋蓋式廊橋,分別是鎮(zhèn)東橋和尚源橋。
鎮(zhèn)東橋
鎮(zhèn)東橋為一墩二孔廊屋橋,在西店鎮(zhèn)紫溪與鐵江的交匯處,有多個橋名。取鎖鎮(zhèn)村口之意,稱鎮(zhèn)東橋。又因橋下有一座下羅殿,又稱下羅殿橋;因整體都是用木構(gòu)建,當?shù)匕傩沼址Q之為木板橋。鎮(zhèn)東橋始建于明期,初為木橋;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改木材為石板,并更名為登云橋;咸豐元年(1851)橋毀,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成單孔屋蓋式石臺木面橋。
由于當?shù)卮迕翊蠖嘁责B(yǎng)牡蠣、落小海為生,每當風雨來襲,鎮(zhèn)東橋的屋蓋式廊橋便可為人遮風擋雨,亦可作勞作后休息場所。該橋處于兩河交匯處后,每到風潮來時,洞口廟山脈的洪水均沿著紫溪下泄,象山港潮水挾鐵江而上涌,導致鎮(zhèn)東橋幾經(jīng)損毀。當時鄔姓百姓每到橋毀時,或捐資或輸力,莫不踴躍爭先。當時有個傳說,說村中住著一對靠打草鞋為生的母子,母親年邁力衰,但仍夜以繼日打草鞋。她聽說村中集資修橋,便拿出所有的積蓄,完全不顧家中清貧。由此被村民傳為美談。
新中國成立后,鎮(zhèn)東橋又集中修繕過兩次,基本上就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時候的原貌。橋全長23.5米,寬5.4米,高3.9米。兩邊橋臺由粉紅色細料石筑砌;橋全身系木結(jié)構(gòu),底層三根各長24米的合抱柏樹(一說杉樹)大梁縱跨兩臺,上鋪六根橫梁,其上再加四根縱梁,與大梁二錯二疊。最后在縱梁上鋪橫木,覆上面板,構(gòu)成橋面。橋廊東西兩門楣上鐫刻有兩門披,東為“潮涌瀾回”,西為“虹垂彩煥”,照應了《鎮(zhèn)東橋碑記》中“兩橋相照,如雙虹輝映”句。鎮(zhèn)東橋不僅便利人們休憩,風景也甚為優(yōu)美,《鎮(zhèn)東橋述序》謂之“風景優(yōu)美,髻山對峙,尖峰挺秀,金山為屏”,橋上北可望洞口山清翠,紫溪逶迤西來,南可賞象山港煙波,鐵江奔騰東去,四時之景不同,所閱風景各異。
尚源橋
另一座尚源橋為單孔木梁廊橋,位于深甽鎮(zhèn)大蔡村。大蔡是“環(huán)山帶水,村形若舟”的古村落,1400年之前已有先人前來開拓!恫淌献谧V》載道:“聞定府君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偕趙氏夫人由天臺南陽徙居于寧海之北象原,彼時洋林疏曠,岐路蓁蕪,公墾而辟之,年久人繁,比諸姓為大,因名大蔡。”鳧溪自大蔡村至長洋村稱為原溪,尚源橋是鳧溪原溪之源的一座橋。尚源橋,顧名思義,是出于古人對于生命之水的崇拜之心,如果追本溯源,鳧溪原溪之源在大蔡村西一公里的面東的山谷之中。
在四圍青山之中的尚源橋,橋下木梁6條,上鋪木板。橋長12.3米,橋面長7.1米,跨溪6.9米,寬4.6米,高3.5米,重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為清代至民國寧海與奉化的交通要道。如今,橋上很少有人經(jīng)過,只有上山勞作歸來的村民過橋或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