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盤行動”在節(jié)假日酒店、飯店效果顯著,但在普通民眾用餐最多的餐飲場所效果如何呢?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我縣部分小吃店、學校食堂和快餐店。
在浙食代美食廣場,記者看到一對情侶在吃一個碗口般大小的小火鍋,配料清爽簡單,男生告訴記者:“這里的火鍋配料十分合理,剛剛能吃飽,不會造成浪費,青菜、金針菇等都吃得干干凈凈。”身兼兩家商鋪的呂老板見到記者采訪,忙不迭地介紹:“我經(jīng)營單點火鍋和川麻辣烤魚,顧客吃得都很節(jié)約,畢竟我們小吃店賣得適量,作為老板我們也不希望浪費,顧客吃多少我們就合理地提供多少。”
作為平日里民眾吃得最多的快餐店情況是怎樣呢?尚先生是美一餐快餐店的服務領(lǐng)班,他告訴記者,來這里吃飯的都是附近的普通居民,一般都不會浪費,畢竟花的是自己的錢,尤其是我們員工餐,每周都會有一次例會,強調(diào)吃飯不能浪費,嚴重的話還要罰款。記者注意到,在喝水處、墻上都有提醒顧客節(jié)約用水用餐的標語,“我們會提醒顧客,盛飯盡量按照自己飯量來,不夠再盛。”尚先生說。
“為了響應團縣委和縣教育局的號召,我校率先開展了‘光盤行動’。你看,食堂門前早早掛起‘今天不剩飯、從我做起、我是光盤’紅色條幅。”縣技工學校的團委書記王老師說。她坦言,杜絕學生浪費食物有點難度,但還是展開了相關(guān)的活動,通過多種渠道,如通過黑板報、每周的操場集會大力宣傳。“我們特意在食堂安排三位學生和兩位老師進行監(jiān)督,登記每個學生的“光盤”情況,然后拍照,兩個星期評比‘文明達人’。”面對記者是否有效的疑問,“效果還是有的,畢竟有鼓勵的效應。”王老師笑道,但長期維持下去可能有困難。
“勤儉之風應從自我的道德自律開始,希望借此契機形成節(jié)儉的風氣。”對于“光盤行動”,大學剛畢業(yè)兩年的王先生說。 (實習生趙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