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浙、閩之游舊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②,至太華、恒岳諸山;若羅、、衡岳,次也。至越④之五泄,閩之九漈⑤,又次也。然蜀、廣、關中,母老道遠,未能卒游⑥;衡湘可以假道⑦,不必專游。計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⑧抵九漈,遂以庚申⑨午節(jié)后一日,期⑩芳若叔父啟行,正楓亭荔枝新熟時也。
【注釋】
、倬捧幒涸诟=ㄏ捎慰h城東北約十三公里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仙在此修道,騎鯉升天,故有此名。
②粵之桂林:桂林在廣西,但廣西與廣東在古代為“百粵”(粵為古代民族名)之地,故兩廣合稱“兩粵”。
③羅。涸趶V東博羅縣境,又稱東樵山,為道教名山。
、茉剑褐刚憬 F涞毓糯窃絿,故稱。
、菥艥T(jì):即仙游九鯉湖的九滌瀑布。漈:閩方言對瀑布的俗稱。
⑥卒游:完全實現(xiàn)游覽的愿望。卒:終。
、吆庀妫汉馍胶拖娼荚诤暇硟(nèi)。假道:借道,即順道路過。因為如果游覽桂林,就可以路過湖南,所以下文說“不必專游”。
、嘟扇航墒巧矫,在浙江江山縣。山上有三塊巨石拔地而起,俗稱“江郎三爿石。”
、岣辏褐柑┎(1620)。
、馄冢杭s定時間。楓亭:地名,屬仙游縣。
【譯文】去浙江、福建旅游已是過去的事了。我的愿望是游四川峨眉山和廣西桂林,以及太華山、恒山等名山;至于出游羅浮山、衡山,則是下一步的計劃;去浙江五泄、福建九漈,又是再下一步的計劃。但是去四川、廣西和陜西關中等地,因為母親年邁、路程遙遠,不能立即出游;衡山、湘江等地,可以在路過的時候游,不必專程旅游。考慮去近處,最好就是經(jīng)過江郎山、三石,然后到九漈。于是在庚申年(泰昌元年,1620)端午節(jié)的第二天,和叔父芳若按期起程出游,這時正是楓亭市巡檢司一帶荔枝剛剛成熟的季節(jié)。
【原文】二十三日始過江山①之青湖②。山漸合,東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懸望東支盡處,其南一峰特聳,摩云插天,勢欲飛動。問之,即江郎山也③。望而趨,二十里,過石門街④。漸趨漸近,忽裂而為二,轉(zhuǎn)而為三;已復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則又上銳下斂,若斷而復連者,移步換形,與云同幻矣!夫雁宕靈峰,黃山石筍,森立峭拔,已為瑰觀;然俱在深谷中,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縉云鼎湖⑤,穹然獨起,勢更偉峻;但步虛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⑥,遠望若與為一。不若此峰特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而各盡其奇也。
【注釋】
、俳剑好鳛榭h,隸衢州府,即今浙江江山縣。
、谇嗪涸诮娇h南,今又作清湖。
③江郎山:一名金純山、須郎山,在江山縣城東南25公里,傳有江氏兄弟三人登巔化石,故名。山高824米,三石峰直插天穹,俗呼為三爿(pán)石。山半有巖,山下有泉。
、苁T街:今仍稱石門。在江山縣南境。
、菘N云:明為縣,隸處州府,即今浙江縉云縣?N云縣城東8公里的縉云山,亦稱仙都山,為風景勝地,好溪兩岸10公里范圍內(nèi),勝景不絕,尤以鼎湖峰最著。鼎湖峰又名玉筍峰,東靠步虛山,西臨好溪水,高168米。峰頂有湖,故稱鼎湖。⑥各不相降:意為兩山高度差不多,不相上下。
【譯文】二十三日開始經(jīng)過江山縣的青湖。山巒漸漸重合,東邊大多是陡直的山峰,十分峻峭,猶如屏障;西邊的山不高,緩緩地低伏著。遠眺東邊山巒盡頭處,南部有一座高峰特別突出,直插云天,那氣勢似乎要振飛。一問,就是江郎山。盯著江郎山朝前趕,走了二十里,過石門街。越行離山越近,山忽然分為兩座,再變成三座;不一會兒,山頭又一分為二,直直地向下剖去;靠近山,則又是山頭尖銳、下面收斂,像要斷開、卻又相連,人一移動腳步,山形便變換,是與云彩一起變化!雁宕山有靈峰,黃山有石筍,叢密、峻峭、挺立,已經(jīng)是瑰麗的景觀,但都位于深山峽谷,眾多的山峰互相掩映,反而失掉了各自的“奇”。至于縉云縣的鼎湖峰,獨立高聳,氣勢更加偉峻;只是步虛山就峙立在旁邊,兩山不相上下,遠望好像是一座山,比不上這江郎山突出于眾峰之上,姿態(tài)萬千,并盡顯其奇。
【原文】六月初七日抵興化府①。
【注釋】①興化府:治莆田,故又稱莆郡,即今福建莆田縣。
【譯文】六月初七日到達興化府。
【原文】初八日出莆郡西門,西北行五里,登嶺,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數(shù)嶺矣①。莒溪即九漈下流。過莒溪公館,二里,由石步過溪。又二里,一側(cè)徑西向山坳,北復有一磴,可轉(zhuǎn)上山。時山深日酷,路絕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鯉湖之水,歷九漈而下,上躋必有奇境,遂趨石磴道。芳叔與奴輩憚②高陟,皆以為誤,頃之,境漸塞,彼益③以為誤,而余行益勵④。既而愈上愈高,杳無所極⑤,烈日鑠鑠⑥,余亦自苦倦矣。數(shù)里,躋嶺頭,以為絕頂也;轉(zhuǎn)而西,山之上高峰復有倍此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疇蕩蕩,正似武陵誤入⑦,不復知在萬峰頂上也。中道有亭,西來為仙游道,東即余所行。南過通仙橋,越小嶺而下,為公館,為鐘鼓樓之蓬萊石,則雷轟漈在焉。澗出蓬萊石旁,其底石平如礪⑧,水漫流石面,勻如鋪縠⑨。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間圓穴,為灶,為臼,為樽,為井,皆以丹名⑩,九仙之遺也。平流至此,忽下墮湖中,如萬馬初發(fā),誠有雷霆之勢,則第一漈之奇也。九仙祠即峙其西,前臨鯉湖。湖不甚浩蕩,而澄碧一泓,于萬山之上,圍青漾翠,造物之醞靈亦異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諸勝。梅洞在祠側(cè),駕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門。透而上,舊有九仙閣,祠前舊有水晶宮,今俱圮。當祠而隔湖下墜,則二漈至九漈之水也。余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漈,急與芳叔返。曰:“今夕當?shù)裥萘,靜晤九仙。勞心目以奇勝,且俟明日也。”返祠,往蓬萊石,跣足步澗中。石瀨平曠,清流輕淺,十洲三島,竟褰衣而涉也。晚坐祠前,新月正懸峰頂,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靜中沨沨,時觸雷漈聲。是夜祈夢祠中。
【注釋】
、俳担合聨X。陟:上嶺。不啻(chì):不止。
、趹(dàn):害怕。
、垡妫焊。
、軇睿赫駣^,有勁頭。
⑤杳無所極:高遠而沒有盡頭。
⑥鑠鑠(shuò shuò):形容烈日極熱。鑠:熔化。
、咚莆淞暾`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典故,意為好像進入了世外桃源。
⑧礪:磨刀石。
⑨縠(hú):有皺紋的薄紗綢。
⑩皆以丹名:意為那些圓穴,都被稱為丹灶、丹臼、丹樽、丹井等。
九仙之遺:相傳這些圓穴,就是當年何氏九仙煉丹的遺跡。
誠:確實。
造物:造物主,創(chuàng)造萬物的神。醞靈:營造化育神奇美妙之物。
圮(pǐ):坍塌,毀壞。
勞心目以奇勝:勞神費眼觀賞奇妙的勝景。
俟(sì):等待。
石瀨(lài):淺水的石灘。
十洲三島:指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和蓬丘島、方丈島、昆侖島(一說蓬萊、方丈、瀛洲三島),都是古代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這里比喻作者所涉的蓬萊石灘。
褰(qiān):撩起衣裳下擺。沨沨(fēnɡ fēnɡ):形容如同美妙樂聲般的水聲。
【譯文】初八日從興化府城西門出發(fā),往西北行五里,攀登山嶺,四十里,到莒溪,一路上上下了不止數(shù)座山嶺。莒溪是九漈的下游。經(jīng)過莒溪公館,行二里,從石步渡過溪水。又走二里,一條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邊又有一條石階道,可以繞上山。這時山嶺深邃、太陽酷熱,路上沒有一個行人,不知道該往哪里走。我估計九鯉湖的水順著九漈而下,往上攀登定有奇境,于是從石階道走。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認為走錯了。不久,四周漸漸狹窄,他們更以為走錯了,我卻越走越振奮。很快就愈上愈高,路深遠得沒有盡頭,烈日炎炎,我自己也勞累疲倦了。數(shù)里,登上嶺頭,以為是最高頂峰;折轉(zhuǎn)到西山上,還有高過此嶺一倍的山峰。沿著山嶺來回曲折行走,三里,平坦的田地空曠廣遠,正好像武陵人誤入桃花源的故事一樣,不再知道是在萬座峰頂之上。途中有亭,從西邊伸來的是去仙游縣的路,東邊就是我所走的路。往南經(jīng)過通仙橋,翻越小嶺向下走,是公館,有鐘鼓樓的蓬萊石,而雷轟漈也在這里。澗水從蓬萊石旁邊流出,底下的石頭像磨石一樣平,水從石面上漫流而過,勻稱得如同鋪了一層縐紗。稍稍往下,平滑的底部出現(xiàn)許多洼坑,洼坑之中的圓孔,分別稱為灶、臼、樽、井,都用“丹”字來命名,是九鯉仙的遺跡。澗水平緩地流到這里,突然往下墮落到湖中,猶如萬馬初發(fā),確實有雷霆萬鈞之勢,這就是九漈中第一級瀑布奇觀。九仙祠就建立在瀑布西邊,前對九鯉湖。湖水不甚浩蕩,但在萬山中顯出一片清澈碧藍,綠樹圍繞、清波蕩漾,大自然造物的神化靈奇真是太奇異了!九仙祠右邊有石鼓、元珠、古梅洞等勝境。古梅洞在祠旁邊,大石架空而成,石上的縫隙形成門。穿石縫往上走,原來有九仙閣,九仙祠前原來有水晶宮,現(xiàn)在都毀壞了。正對九仙祠并隔著九鯉湖往下墜落的水,就是第二級到第九級的瀑布。我順著九鯉湖右邊走,已經(jīng)到了第三級瀑布,急忙和芳叔一齊返回。我說:“今晚應當清靜心神、休息體力,靜候九仙托夢。煩勞心力目力游覽奇觀勝景之事,暫且等到明天吧。”回到九仙祠,去蓬萊石,光著腳在澗中行走。澗底平曠,水清而淺,輕輕流淌,遍布水中的沙洲小島如仙境一樣,撩起衣襟就越過去了。晚上坐在祠前,初升的月亮正懸掛在峰頂上,低頭俯視平靜的湖水,眼前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都非常好,寂靜中只有沨沨的水聲,不時地還聽到雷漈瀑布的聲響。這一夜在祠中祈禱九仙托夢。
【原文】初九日辭九仙,下窮九漈。九漈去鯉湖且①數(shù)里,三漈而下,久已道絕。數(shù)月前,莆田祭酒②堯俞,令陸善③開復鳥道,直通九漈,出莒溪;谧虿挥蓚(cè)徑溯潦而上,乃紆從大道,坐失④此奇。遂束裝⑤改途,竟出九漈。瀑布為第二漈⑥,在湖之南,正與九仙祠相對。湖窮而水由此飛墮深峽,峽石如劈,兩崖壁立萬仞。水初出湖,為石所扼,勢不得出,怒從空墜,飛噴沖激,水石各極雄觀。再下為第三漈之珠簾泉,景與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觀瀾。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從此上下嶺澗,盤折峽中。峽壁上覆下寬,珠簾之水,從正面墜下;玉箸之水,從旁靄⑦沸溢。兩泉并懸,峽壁下削。鐵障⑧四圍,上與天并;玉龍雙舞,下極潭際。潭水深泓澄碧,雖小于鯉湖,而峻壁環(huán)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⑨,惟此為最!所謂第四漈也。
【注釋】
①且:將近,大約。
、诩谰疲汗倜,掌管文化教育。
、坳懮疲寒敒楫?shù)啬彻賳T名,具體不詳。
、茏В喊装资ァ
、菔b:收拾行裝。
、奁俨迹杭“瀑布滌”,九漈中的第二漈。
⑦靄(ǎi):云氣,水霧。
、噼F障:指山崖。⑨撮:聚集。
【譯文】初九日離開九仙祠,往下探游九漈的盡頭。九漈距離九鯉湖大約數(shù)里,從第三級瀑布往下走,路已經(jīng)斷了很久。幾個月前,國子監(jiān)祭酒、莆田縣人堯俞,命令陸善修復,開通這險峻的山路,直達九漈,從莒溪出去。后悔昨天沒有從側(cè)邊的小路溯瀑布而上,而繞道順大路走,失掉了觀覽這一奇景的機會。于是整理行裝改道而行,直接從九漈出去。第二漈就叫瀑布,在九鯉湖的南邊,正好與九仙祠相對。湖盡頭處水就向深谷飛墜下去,深谷如同被刀劈開,兩邊的山崖像墻壁一樣陡立,高達萬丈。水一從湖里流出,便被巖石阻攔,水勢不能暢通,洶涌的水流從空中墜落,浪花飛濺、水珠噴灑,水和石都顯得極其雄偉壯觀。再下去是第三漈珠簾泉,景致和瀑布相同。右邊的山崖上有亭子,叫觀瀾亭。一塊名叫天然坐的石頭,也有亭覆蓋。從這里上嶺下澗,在峽谷中曲折行走。峽谷兩邊的山壁上面傾覆、下面寬闊,珠簾瀑布泉從正面墜落下來,玉箸泉瀑布從旁邊水霧騰騰地涌出。兩股瀑布并列懸掛,峽谷兩壁往下陡削,四周都是鐵壁般的山崖,山高得齊天,兩道瀑布像玉龍飛舞,往下傾入潭中。潭水極深,碧綠清澄,雖然比九鯉湖小,但四周峭壁環(huán)繞,瀑布交相輝映,奇景薈萃,只有這里風景最佳!是所說的第四漈。
【原文】初至澗底,芳叔急于出峽,坐待峽口,不復入。余獨緣澗石而進,踞潭邊石上,仰視雙瀑從空夭矯,崖石上覆如甕口。旭日正在崖端,與頹波突浪,掩暈流輝。俯仰應接,不能舍去。循澗復下,忽兩峽削起,一水斜回,澗右之路已窮。左望有木板飛架危磯①斷磴間,亂流而渡,可以攀躋。遂涉澗從左,則五漈之石門矣。兩崖至是,壁湊僅容一線欲合不合,欲開不開,下涌奔泉,上礙云影。人緣陟其間,如獼猿然②,陰風吹之,凜凜③欲墮。蓋自四漈來,山深路絕,幽峭已極,惟聞泉聲鳥語耳。
【注釋】
、俅(jī):水邊突出的巖石。
、讷J(mí)猿:猴的一種,亦稱恒河猴,群居山林中,喧嘩好鬧,采食野果、野菜等。我國南方各省皆有。③凜凜:心驚膽寒的樣子。
【譯文】剛到澗底,芳叔忙著走出峽谷,在峽谷口坐著等我,沒有再進來。我獨自沿著澗底的石道前進,到潭邊坐在石頭上,抬頭注視兩道瀑布在空中矯健而有氣勢地飛流,崖石上部傾覆得如同甕口。旭日正好升到崖石頂端,和墜落的水波、騰躍的浪珠,互相掩映、五光十色。我俯視仰視而應接不暇,舍不得離去。順山澗再往下走,峽谷兩邊突然陡峭起來,一股溪水彎斜流淌,山澗右邊的路已經(jīng)斷了。向左邊看去,只見木板架在陡巖上的殘階之間,橫渡溪流,就可以攀越。于是涉過澗從左邊走,是第五漈——石門。兩邊的山崖在這里向中間緊靠,只能容下一線天,要合不合,要開不開,下面山泉洶涌奔騰,上面云遮霧蓋。人在中間攀援,如同獼猴一般,寒風吹來,人陰冷得幾乎要掉下去。大致從第四漈以來,山谷深邃,道路斷絕,幽深陡峭到了極點,只聽得到泉水聲和鳥鳴聲。
【原文】出五漈,山勢漸開。澗右危峭屏列,左則飛鳳峰回翔對之,亂流①繞其下,或為澄潭,或為倒峽②。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飛鳳,八漈之棋盤石,九漈之將軍巖,皆次第③得名矣。然一帶云蒸霞蔚④,得趣故在山水中,豈必刻跡而求乎⑤?蓋水乘峽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頹石,斜插為巖,橫架為室,層疊成樓,屈曲成洞,懸則瀑,環(huán)則流,潴⑥則泉,皆可坐可臥,可倚可濯⑦,蔭竹木而弄⑧云煙,數(shù)里之間,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⑨。每下一處,見有別穴,必穿巖通隙而入,曲達旁疏⑩,不可一境窮也!若水之或懸或淳,或翼飛疊注,即匡廬三疊、雁宕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注釋】
、賮y流:這里指紆曲縈回的水流。
、诘(dào)峽:水流傾峽而出。
、鄞蔚冢阂来。意為以下諸漈,依次為:第六漈是五星漈,第七漈是飛鳳漈,第八漈是棋盤漈,第九漈是將軍漈。
、茉普粝嘉担核圃葡颊趄v彌漫,比喻景物絢爛美麗,氣象萬千。
、菘疼E而求:刻意追求景物的形跡。這是針對上述的各漈名稱而言,意為欣賞山水,主要在總體感受和趣味,不必拘泥于具體的形狀和名稱。
⑥潴(zhū):水停聚、蓄積。
⑦濯(zhuó):洗滌。
⑧弄:玩賞。
、峋谷眨赫臁
⑩疏:通。
不可一境窮也:意為妙境層出不窮。
渟(tínɡ):水流匯聚,指成為深潭。
翼飛:形容瀑布騰空飄灑,如展翅飛舞。微體皆具:各種局部的美感也都具備。
【譯文】走出第五漈,山勢漸漸開闊。山澗右邊的陡崖如同屏障排列,左邊的飛鳳峰盤旋飛翔而對,水流縱橫交錯地環(huán)繞在下面,有的是清澈的水潭,有的倒映出峽谷。至于第六漈五星,第七漈飛鳳,第八漈棋盤石,第九漈將軍巖,都是按順序得名。既然這一帶云蒸霞蔚,所以情趣在山水之中得到,哪里還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景一物的形跡呢?大致水憑借峽谷的形勢伸展,灑脫自得,毫無約束,水流兩旁崩塌的山崖巨石,斜插的就是巖岸,橫架的為石室,層疊的則像石樓,曲折彎轉(zhuǎn)的成石洞;飛懸空中的則為瀑布,繞石環(huán)流的則為小溪,積聚起來的則為清泉;山石都可以坐臥休息,泉流都能靠近洗滌,竹木成蔭而云霞煙霧撥弄。數(shù)里之間的美景,讓人一整天都目不斜視,流連忘返。每下到一處,看見有另外的洞穴,我一定穿過巖縫進去,洞穴曲折旁達,不能一下子窮盡其中的妙境。至于水流,有的懸掛山崖,有的匯聚一起,有的如鳥翅騰飛,疊水噴注;即使是廬山三疊泉瀑布,雁宕山龍湫瀑布,只能各憑一個特點取勝,不像這座山,局部和整體的風光都完美無缺。
【原文】出九漈,沿澗依山轉(zhuǎn),東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①之家,然見人至,未有不驚訝者。又五里,至莒溪之石步,出向道②。
【注釋】
、俑崎允涸谏钌绞轮懈鞑尚。②向道:先前來時走的道路。
【譯文】從九漈出來,順山澗靠著山轉(zhuǎn),往東走五里,才有人家在白云飄蕩的山上耕種、打柴,而他們看到有人來到,都感十分驚訝。又走五里,到達莒溪的石步,從來時的路出去。
【原文】初十日過蒜嶺驛,至榆溪①。聞橫路驛西十里,有石竹山,巖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閩有“春游石竹,秋游鯉湖”語,雖未合其時,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興遂行。以橫路去此尚十五里,乃宿榆溪。
【注釋】①榆溪:今作漁溪,在福建福清縣南境的公路邊。
【譯文】初十日經(jīng)過蒜嶺驛,到達榆溪。聽說橫路驛西邊十里處,有石竹山,山上的巖石最為有名,也是九仙祈禱、做夢的地方。福建流傳著“春天游石竹山,秋天游九鯉湖”的話,現(xiàn)在游石竹山雖然與最佳節(jié)令不相合,但是不能當面錯過游這一勝境的機會。于是乘興出游。因為橫路驛距離榆溪還有十五里,就在榆溪住宿。
【原文】十一日至波黎鋪,即從小路為石竹山①。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嶺。又五里,渡溪,即石竹南麓。循麓西轉(zhuǎn),仰見峰頂叢崖,如攢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樓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頗峻,遂短衣歷級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陰翳,虬枝老藤,盤結(jié)危石,欹崖之上,啼猿上下,應答不絕。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②凌虛,無與為對。亭當山之半。再折,石級巍然直上,級窮,則飛巖檐覆垂半空。再上兩折,入石洞側(cè)門,出即九仙閣,軒敞雅潔。左為僧廬,俱倚山凌空,可徙倚憑眺。閣后五六峭峰離立,高皆數(shù)十丈,每峰各去二三尺。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頂。松偃藤延,縱目成勝。僧供茗芳逸,山所產(chǎn)也。側(cè)徑下,至垂巖,路左更有一徑。余曰:“此必有異。”從之,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出橫路③而返。
【注釋】
①石竹山:在福清縣橫路驛西,傳為林玄光煉丹、騎虎、升天之地。無患溪蛇行山麓,中一小山酷似一魚稱仙鯉山,上有九仙閣、紫云洞等勝景。
、诎五(jiǒnɡ):挺拔高遠。③橫路:《讀史方輿紀要》作宏路驛,即今宏路,在福清縣治稍西的交通要道上。
【譯文】十一日到波黎鋪后,就從小路去游石竹山。往西朝著山走五里,越過一座小嶺。又走五里,橫渡溪水,就到石竹山南麓。沿著山麓往西轉(zhuǎn),抬頭看見峰頂上崖石叢叢,如攢聚、如刀劈。往西北走了很久,有座樓背靠山、面朝西,這就是登山道。石階很陡,于是身著短衣沿石階而上。石階宛轉(zhuǎn)曲折,樹蔭遮蔽,彎曲如龍的樹干老藤盤繞在陡峭傾斜的巖石上,猿猴上下跳躍,啼叫聲不斷。忽見峭石上有座亭子,挺拔高遠,凌空而立,沒有什么和它相對,亭位于山腰。再轉(zhuǎn)石階陡上,石階盡頭處,飛起的巖石像屋檐一樣覆蓋在半空中。又往上轉(zhuǎn)兩道彎,從石洞側(cè)門進去,一出洞就是九仙閣,閣高大寬敞、雅致整潔。左邊為僧人住房,都是靠山凌空而建,可以徘徊遠望。閣后有五六座峻峭的山峰各自聳立,都高達數(shù)十丈,每座峰之間相距二三尺,間隙如同用刀劈出來的一樣,道路曲折地從縫隙間穿過,可以穿行到各座山峰頂上。松樹臥伏,老藤蔓延,目光所到之處都是勝景。僧人送來香味四溢的茶,是山中出產(chǎn)的。從旁邊的小路下山,到陡巖,路左邊另有一條小路。我說:“從這里去肯定有奇異的景致。”于是順小路走,果然有一個石洞鑲嵌在山腰。從洞中穿下去,就到了半山亭。下山,到橫路驛后返回家鄉(xiāng)。
【原文】是游也,為日六十有三,歷省二,經(jīng)縣十九,府十一,游名山者三。
【譯文】這次出游,一共是六十三天,跨越兩個省,經(jīng)過十九個縣、十一個府,游歷了三座名山。
【評析】
與雁蕩、黃山、廬山等相比,九鯉湖的名聲也許要略遜一籌,但在作者筆下,其風光景致卻毫不遜色。
九鯉湖之美,重在九漈。因此游記對于湖本身,僅以數(shù)十字突出描寫湖底“平如礪”和相傳為“九仙之遺”的那些圓穴,然后便全力描寫九漈,尤其重在描寫前四漈。寫前四漈,則分別突出各自的特點:第一漈雷轟漈“如萬馬初發(fā),誠有雷霆之勢”;第二漈瀑布漈“怒從空墜,飛噴沖激,水石各極雄觀”;第三漈“珠簾之水,從正面墜下”;第四漈“玉箸之水,從旁靄沸溢”;而后“兩泉并懸,峽壁下削。鐵障四圍,上與天并;玉龍雙舞,下極潭際。潭水深泓澄碧,雖小于鯉湖,而峻壁環(huán)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惟此為最”!
而第五漈以下,雖以略寫帶過,卻引出一番精彩的議論:“然一帶云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豈必刻跡而求乎?蓋水乘峽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頹石,斜插為巖,橫架為室,層疊成樓,屈曲成洞,懸則瀑,環(huán)則流,潴則泉,皆可坐可臥,可倚可濯,蔭竹木而弄云煙,數(shù)里之間,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每下一處,見有別穴,必穿巖通隙而入,曲達旁疏,不可一境窮也!”此番高論,正道出一個旅游家的高雅情致,實可謂山水知音。
可見在他看來,山水之美,就在于其“趣”,而未必在名,也無須“刻跡”。因此對于名聲略遜的景觀,他有意采用對比手法。先是在進入“正題”之前,就描繪了浙江江郎三石的奇觀,并特別以之與雁蕩靈峰、黃山石筍以及縉云鼎湖相比,指出“此峰特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而各盡其奇也”的奇趣。而對于九鯉湖,在未游之前,他也是置之于“又次也”之列的;但在游覽之后,則有意與廬山、雁蕩這些名山相比:“即匡廬三疊、雁宕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一語道破此山獨具魅力之所在。至于文中對峭崖奇石、飛泉瀑流等等的描寫,其刻畫之準確逼肖,比喻之精彩生動,敘述之從容跌宕,文字之典雅優(yōu)美,更是觸目可見,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