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去北臺七十里,山始豁然,曰東底山。臺山北盡,即屬繁峙①界矣。
【注釋】①繁峙:明為縣,隸太原府代州,即今山西繁峙。五臺和繁峙縣界古今有變化,依今地圖,西臺以北已屬繁峙縣。
【譯文】離開北臺七十里,山谷才開闊起來,名東底山。五臺山北邊盡頭處,就隸屬于繁峙縣境了。
【原文】初九日出南山。大溪從山中俱來者,別而西去。余北馳平陸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臺山十之四,其長繚繞如垣①,東帶平邢②,西接雁門③。橫而徑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為沙河堡④。依山瞰流,磚甃高整⑤。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⑥,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⑦,為大同東道。余從堡后登山,東北數(shù)里,至峽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循水入峽,與流屈曲,荒谷絕人。數(shù)里,義興寨⑧。數(shù)里,朱家坊⑨。又數(shù)里,至葫蘆嘴⑩。舍澗登山,循嘴而上,地復(fù)成塢,溪流北行,為渾源界。又數(shù)里,為土嶺,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遂止居民同姓家。
【注釋】
、僭(yuán):矮墻。
②平邢:即今平型關(guān),在山西繁峙、靈丘二縣界上。
、垩汩T:即今雁門關(guān),在山西代縣西北。
、苌澈樱褐镐镢由嫌巍I澈颖ぃ航褡魃昂,在繁峙縣東境,滹沱河北岸。
、莓L(zhòu):以磚砌物皆稱凳。
、扌∈冢航衩趹(yīng)縣東南。其東北有大石口。
⑦北路口:今作北樓口,在大石口東北。
、嗔x興寨:在砂河?xùn)|北。
⑨朱家坊:在義興寨北。
、夂J嘴:在朱家坊東北。以上皆屬繁峙縣。
土嶺:今名同,在渾源縣南隅。止:棲止、居住。
【譯文】初九日走出南山。從山中一齊出來的大溪,和我分道往西流去。我往北在平地上急行,遙望平地外部的山巒,高度不到五臺山的十分之四,長長的像矮墻一樣地繚繞平地,東邊和平邢連接,西邊和雁門連接。橫穿平地十五里,往北走到山麓,渡過沙河就是沙河堡。沙河堡傍靠山麓,俯瞰河流,磚砌的圍墻又高又整齊。從沙河堡往西北走七十里,出到小石口,是大同府西邊的大路;直直往北走六十里,出到北路口,是大同府東邊的大路。我從堡后登山,往東北走了幾里,來到峽口,有股水從北往南流,流下去就注入沙河。沿水流走進峽谷,路隨著流水彎轉(zhuǎn)曲折,峽谷荒涼,空無人煙。走了數(shù)里,到興義寨。又走數(shù)里,到朱家坊。再走數(shù)里,到葫蘆嘴。離開溝澗登山,沿山嘴而上,地勢又變成山塢,隨溪流往北行,進入渾源州境。又走數(shù)里,到土嶺,土嶺距離州城還有六十里,西南距離沙河,一共有五十里了。于是在土嶺一戶和我同姓的居民家住下。
【原文】初十日循南來之澗北去三里,有澗自西來合,共東北折而去。余溯西澗入,又一澗自北來,遂從其西登嶺,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轉(zhuǎn),又北躋而上者五六里,登峰兩重,造其巔,是名箭嶺。自沙河登山涉澗,盤旋山谷,所值皆土魁①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躋穹窿,然嶺南猶復(fù)阿蒙也②。一逾嶺北,瞰東西峰連壁饋,翠蜚③丹流。其盤空環(huán)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樹;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樹之色不一也,而錯綜又成合錦。石得樹而嵯峨傾嵌者,幕以藻繪而愈奇④;樹得石而平鋪倒蟠者,緣以突兀而尤古。如此五十里,直下至阬⑤底,則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與之俱出塢口,是名龍峪口,堡臨之。村居頗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既出谷,復(fù)得平陸。其北又有外界山環(huán)之,長亦自東而西,東去渾源州三十里,西去應(yīng)州⑥七十里。龍峪之臨外界,高卑遠近,一如東底山之視沙河峽口諸山也。于是沿山東向,望峪之東,山愈嶙峭斗峭,問知為龍山⑦。龍山之名,舊著于山西,而不知與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閫域⑧,又北覽其面目,從不意中得之,可當五臺桑榆⑨之收矣。東行十里,為龍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
【注釋】
、偻量(kuí):土堆。
、诎⒚桑喝龂鴷r魯肅稱呂蒙為阿蒙,說:“三日不見,非復(fù)吳下阿蒙矣。”此處借用,有依然故態(tài)之意。
、垓悖和“飛”。
④幕:覆蓋。藻(zǎo)繪:文采。
⑤阬(ɡānɡ):大土山。
⑥應(yīng)州:隸大同府,治今山西應(yīng)縣。
、啐埳剑阂喾Q封龍山,在今渾源縣西南40里,頂峰稱萱草坡,風(fēng)景甚佳。金末,元好問、李治、張德輝曾到這里游覽,時稱“龍山三老”。
、嚅(kǔn):特指郭門的門檻。閫域:內(nèi)境。⑨桑榆(yú):皆植物。日落時,陽光尚留桑榆上,故借為西方之稱!逗鬂h書》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桑榆之收,比喻為彌補缺憾。
【譯文】初十日順著從南伸來的溝澗往北走了三里,有道溝澗從西伸來匯合,然后一齊朝東北轉(zhuǎn)去。我溯西邊的溝澗往里走,又有一道溝澗從北伸來,于是從溝澗西邊登嶺,路很陡。往北直直上了六七里,往西轉(zhuǎn),又往北攀登,然后上五六里,登越兩重山峰,直達峰頂,峰名箭嶺。從沙河開始登山涉澗,在山谷中盤旋前進,所經(jīng)過的都是土堆荒山;想不到到這里地勢突然升高、山嶺突然高大,只是嶺南仍然是故態(tài)依舊。一翻到嶺北,俯瞰東西兩邊,峰巒連綿,崖壁崩塌,紅色、綠色交相輝映。那盤繞映照空中的,都是巖石;而巖石上又都有樹;巖石的色彩是一致的,但自然形態(tài)與紋理又各得其妙;樹木的顏色不一致,但各種顏色互相交錯,又如同織成的彩色錦緞。巖石上有樹而且高峻斜插,就像覆蓋著一層美麗的幕布,因而愈發(fā)奇妙;生長在巖石上而平直躺著或盤曲倒掛的樹,由于山勢高峻而更加顯得古雅。在這樣的景致中走了五十里,一直下到大土山底,溝壑中有一股奔流的泉水,從南往北流,于是隨著泉水一齊出到塢口,這里名龍峪口,有堡對著。村莊比較大,家家都種植梅樹、杏樹,形成果林掩映的山麓。走出山谷后,又到了平地。平地北部外圍還有群山環(huán)繞,長長的也從東向西延伸,平地東邊距離渾源州三十里,西邊距離應(yīng)州七十里。龍峪口所對著的外界,高的遠、低的近,完全和在東底山看沙河、峽口的群山相同。于是沿山往東走,遠看龍峪口東邊,山勢更加高峻陡峭,詢問后得知是龍山。龍山的名稱,舊書寫著在山西省,卻不知原來是和恒山并肩相靠;走到這里時已經(jīng)從西邊越過了龍山內(nèi)境,又從北面觀覽了龍山的風(fēng)貌,在無意之中得以游龍山,可以算做游五臺山所得到的意外收獲。往東行十里,到龍山大云寺,寺朝南對著山。
【原文】又東十里,有大道往西北,直抵恒山之麓,遂折而從之,去山麓尚十里。望其山兩峰亙峙,車騎接軫①,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馬、紫荊大道也②。循之抵山下,兩崖壁立,一澗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無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闕雙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擬之也。時清流未泛,行即溯澗。不知何年兩崖俱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時插木為閣道者,今廢已久,僅存二木懸架高處,猶棟梁之巨擘③也。三轉(zhuǎn),峽愈隘,崖愈高。西崖之半,層樓高懸,曲榭④斜倚,望之如蜃吐重臺⑤者,懸空寺也⑥。五臺北壑亦有懸空寺,擬此未能具體⑦。仰之神飛,鼓勇獨登。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巖結(jié)構(gòu),而不為巖石累者,僅此。而僧寮位置適序,凡客坐禪龕⑧,明窗暖榻,尋丈之間,肅然中雅。既下,又行峽中者三四轉(zhuǎn),則洞門豁然,巒壑掩映,若別有一天者。又一里,澗⑨東有門榜⑩三重,高列阜上,其下石級數(shù)百層承之,則北岳恒山廟之山門也。去廟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層疊,岳頂杳不可見。止門側(cè)土人家,為明日登頂計。
【注釋】
、佥F(zhěn):車后的橫木。車騎接軫:車馬絡(luò)繹不絕。
、诘柜R:即倒馬關(guān),今名同,在河北唐縣北隅,唐河南岸。紫荊:即紫荊關(guān),今名同,在河北易縣西部,拒馬河南岸。明時,倒馬、紫荊與居庸合稱內(nèi)三關(guān)。
③擘(bò):大拇指。巨擘:比喻其杰出于眾,如大拇指不同于其他指頭。
、荛(xiè):建在高土臺上的敞屋。
、蒡(shèn)吐重臺:即蜃景。
⑥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具有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在渾源縣城南5公里,渾源縣城至恒山的途中。
、邤M:摹擬,比擬。具體: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都齊備。擬此未能具體:與恒山這個懸空寺相比,還不算齊備。
、喽U龕(chán kān):供佛的小屋。
、釢荆含F(xiàn)從懸空寺到恒山,途經(jīng)恒山水庫,系解放后攔渾河源的唐峪河修成,為恒山風(fēng)景增色不少。⑩榜(bǎnɡ):匾額。門榜:懸掛有匾額的大門。
【譯文】又往東走了十里,有條大路通向西北,直達恒山山麓,于是轉(zhuǎn)頭從大路走,距離恒山麓還有十里。遙望恒山兩邊山峰橫貫對峙,路上車馬絡(luò)繹不絕,穿山而過,原來這條路是從大同府到倒馬關(guān)、紫荊關(guān)的大路。沿大路來到恒山下,兩旁崖壁聳立,一條澗水從中流過,穿行在縫隙一樣的峽谷中而往里走,狹窄得好像沒有地方可通,山澗彎彎曲曲、崖壁高高低低,完全是深遠幽雅的景色,伊闕兩山相對的風(fēng)光,武夷山回環(huán)旋轉(zhuǎn)九曲的溪水,都不能和這里的景色相比。此時清澈的溪流還沒漲水,可以溯溪流從澗中行走。不知哪一年在兩邊崖壁都鑿了石坎,有四五尺寬,近一丈深,上上下下地排列著,想來是漲水時插木頭修棧道用的,至今已經(jīng)廢棄了很久,只剩下兩根木頭懸空架在高處,是像柱子一樣的大木料。轉(zhuǎn)了三次后,峽谷越來越窄,崖壁越來越高。西邊崖壁的半腰,層層疊疊的樓閣懸在高空,宛轉(zhuǎn)曲折,建在高土谷上的敞屋斜靠山崖,看上去像海市蜃樓中重疊的亭臺,這是懸空寺。五臺山北面的壑谷中也有懸空寺,但和這里的相比就不能算完備了。抬頭觀看令人神往,鼓足勇氣獨自攀登。進寺后則是樓閣高低錯落,圍著欄桿的路宛轉(zhuǎn)曲折。崖壁已經(jīng)十分高峻陡峭,稱得上天下大觀了,再加上有懸空寺點綴,使原來的勝景更完美無缺。傍靠巖壁建蓋樓閣,卻能不受巖石的限制,只有懸空寺啊。而且僧人住的房屋位置次第適當,凡是接待來客的地方和供奉佛像的小屋,窗戶明凈、臥榻溫暖,在小小的范圍內(nèi),顯得莊嚴肅穆,舒適幽雅。從懸空寺下來后,又在峽谷中轉(zhuǎn)了三四道彎,于是峽谷口豁然開闊,峰巒壑谷互相掩映,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又走了一里,澗東面有三道懸掛著匾額的大門,高高地排列在大山上,門下有幾百級石階和門相連,這是北岳恒山廟的山門。距離廟還有十里,左右兩邊都是層疊的土山,北岳頂還遙遠得看不見。在山門旁邊當?shù)厝说募抑凶∷,為明天攀登北岳頂做準備?/p>
【原文】十一日風(fēng)翳凈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無攀躋勞。蓋山自龍泉來,凡三重。惟龍泉一重峭削在內(nèi),而關(guān)以外反土脊平曠;五臺一重雖崇峻.而骨石聳拔,俱在東底山一帶出峪之處;其第三重自峽口入山而北,西極龍山之頂,東至恒岳之陽,亦皆藏鋒斂鍔①,一臨北面,則峰峰陡削,悉現(xiàn)巖巖本色。一里轉(zhuǎn)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fēng)口。于是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②第一山”,內(nèi)則官廨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③,宮北為飛石窟,相傳真定府恒山從此飛去④。再上,則北岳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⑤森立。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huán)列無隙。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還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椏⑥枯竹,但能鉤衣刺領(lǐng),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⑦。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fù)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后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jīng)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fēng)口之松柏,不啻⑧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視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懸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渾源州⑨西關(guān)外。
【注釋】
、黉h:刀的刃端。鍔(è):刃旁。
、谒(shuò)方:北方。
、蹖媽m:宮即廟,寢宮即寢廟。古代的宗廟有廟和寢兩部分,前殿稱廟,后殿稱寢,合稱寢廟。
④真定府:即今河北正定。恒山:真定府恒山在真定府屬曲陽縣,即今河北曲陽縣西北,又稱河北恒山、常山、大茂山,明以前以此為五岳之一的北岳。
、蓠(qiónɡ)碑:很高的石碑。
、揲稐(chá yā):枝柯歧出。
⑦始登其頂:恒山絕頂稱天峰嶺,海拔2017米。從北岳殿到絕頂有東西兩條路,東路捷直,但小道絕險。霞客系從東路間道登頂。
、嗖秽(chì):不止。⑨渾源州:隸大同府,即今山西渾源縣。
【譯文】十一日風(fēng)吹過后,云霧散盡。拄著手杖攀登北岳,朝東往上走,土岡是低緩的山丘,沒有攀登的勞累。大體上山脈從龍泉關(guān)延伸過來,一共有三重,只有龍泉關(guān)這一重關(guān)山勢陡峭尖削,而關(guān)外反而是平坦寬闊的泥土山脊;五臺山這一重雖然高峻,但矗立挺拔的巖石,都在東底山一帶山谷出口處;第三重順峽谷口延伸到山中然后往北去,西邊到龍山頂為盡頭,東邊到恒山南面,也都像不露鋒刃的刀劍一樣收斂,一到北面,則每一峰都陡峭,全部顯露出高峻的本來面目。走一里后往北轉(zhuǎn),山中都是煤炭,不用深挖就可以采得。又走一里,于是土石都變?yōu)槌嗌,盤曲得像虬龍一般的松樹一棵一棵地立在路旁,有望仙亭。又走三里,則崖石漸漸突起,松影如同從篩孔中透下來一樣,這里名虎風(fēng)口。從這里開始,石頭路曲折盤旋,于是沿著山崖迎著峭壁而上。三里,有一塊特大的牌坊,坊上題名“朔方第一山”,坊內(nèi)的官署里廚房水井都齊備。坊右往東順臺階上去,山崖半腰有寢宮,寢宮北是飛石窟,相傳真定府的恒山是從這里飛去的。再上去,則是北岳殿了。殿上靠絕壁,下臨官署,殿前的石階直通云天,正殿兩側(cè)的房門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從殿右上去,有石窟傍靠著大殿而被建成房屋,名會仙臺。臺中群仙的塑像,把石屋環(huán)列得沒有一點空隙。我這時打算上陡崖,登絕頂。返下來時經(jīng)過北岳殿東,遠看兩座山崖的斷裂處,中間下垂千尺,雜草叢生,這是登絕頂?shù)男÷罚谑敲摰敉庖,攀扯踐踏著雜草往上登。走了二里,出到陡崖上面,抬頭眺望絕頂,仍然還高高地聳立在半空中,而滿山矮樹稠密,歧出的枝條枯竹,只會鉤住衣服、刺破脖頸,一攀扯踐踏就折斷了,我雖然辛勤地用力攀登,卻像落進洶涌的浪濤之中一樣,只聽到汩汩水聲而不能越出去。我益發(fā)鼓足勇氣而上,很久才走完荊棘矮樹地帶,于是登上了北岳絕頂。這時天色清朗而明麗,俯瞰恒山北邊,崩塌的崖壁任意往下墜陷,雜草樹叢稠密地覆蓋著。這里的山是土山?jīng)]有樹,石山上卻有樹;北邊都是石山,所以樹木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一帶,就在山麓,往北看下去隔著一重山,蒼茫一片,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關(guān),西邊是五臺山,一片青翠的山峰與恒山相伴;近處是往西橫貫的龍山,龍山的支脈往東伸去,和東邊的山峰肩并肩、袖挨袖地緊密相連,阻扼住下面的沙漠。不久下到西邊的山峰,尋找先前進入峽谷時的陡崖,往下看只見茫茫一片,不敢下。忽然間回頭向東看,有一個人輕快地走在上面,于是我又上去向他詢問,他指向東南的松柏間。我朝著松柏奔過去,是上來時寢宮背后的陡崖頂。沒多久,果然找到小路,往南穿過松柏林。先前我在絕頂上眺望,青翠的松柏好像蒜葉草莖一樣細小,到這里才知是兩人合抱粗的參天大樹,和虎風(fēng)口的松柏相比,不止大百倍呢。順崖縫直下,恰好在寢宮右側(cè),就是飛石窟,仔細看我先前所登的狹窄險要之處,中間只相隔著一塊崖石啊。下山五里,從懸空寺的陡崖出山。又走十五里,到達渾源州西關(guān)外。
【評析】
和前篇《游五臺山日記》相比,本篇篇幅并沒有增加多少,但在觀察之細致、敘述之具體、描寫之生動等方面,顯然遠勝一籌。
首先表現(xiàn)在對景物局部的觀察與描寫上。如初十日寫山下澗水一段,不但描寫了澗水的“曲折上下,俱成窈窕”的形態(tài),還注意到兩岸崖壁:“不知何年兩崖俱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時插木為閣道者,今廢已久,僅存二木懸架高處,猶棟梁之巨擘也。”寫懸空寺:“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巖結(jié)構(gòu),而不為巖石累者,僅此。而僧寮位置適序,凡客坐禪龕,明窗暖榻,尋丈之間,肅然中雅。”這些描寫,令人如歷歷在目,而且頗有情趣。而在這方面尤其精彩的,是本段開頭對箭簞嶺北山崖綠樹的描寫:“一逾嶺北,瞰東西峰連壁陸,翠蜚丹流。其盤空環(huán)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樹;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樹之色不一也,而錯綜又成合錦。石得樹而嵯峨傾嵌者,幕以藻繪而愈奇;樹得石而平鋪倒蟠者,緣以突兀而尤古。”這段描寫,有如一篇短賦,將石與樹各自的形態(tài)顏色變化以及相互間的映襯烘托表現(xiàn)得極為豐富生動,鮮明艷麗,嫵媚多姿,給人以十分強烈的視覺美感和心理愉悅,也體現(xiàn)了作者高雅的審美趣味。此外,十一日寫他身陷莽荊中,“而滿山短樹蒙密,槎丫枯竹,但能鉤衣刺領(lǐng),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活靈活現(xiàn),令人想見他當時艱苦狼狽的情狀。
篇中對遠景的觀察與描寫也十分精彩,如十一日:“蓋山自龍泉來,凡三重。惟龍泉一重峭削在內(nèi),而關(guān)以外反土脊平曠;五臺一重雖崇峻,而骨石聳拔,俱在東底山一帶出峪之處;其第三重自峽口入山而北,西極龍山之頂,東至恒岳之陽,亦皆藏鋒斂鍔,一臨北面,則峰峰陡削,悉現(xiàn)巖巖本色。”“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這些描寫,將遠近群山景致的層層變化展露無遺,猶如一幅境界開闊、層次豐富、對比清晰、色彩鮮明的青綠山水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這座名山的風(fēng)姿和魅力。
在描寫恒山時,作者還每每與其他山水作比較。如澗水:“伊闕雙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擬之也。”懸空寺:“五臺北壑亦有懸空寺,擬此未能具體。”三重山:“五臺一重雖崇峻,而骨石聳拔,俱在東底山一帶出峪之處。”等等。這些對比,無疑突出了恒山某些景致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山水景觀的用心。本文遣詞造語也較為典雅優(yōu)美,如猶復(fù)阿蒙、翠蜚丹流、桑榆之收、車騎接軫、蜃吐重臺、明窗暖榻、藏鋒斂鍔、松影篩陰、崩崖亂墜等等,更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