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二十一日候附舟者,日中乃行。南過水月洞東,又南,雉山、穿山、斗雞、劉仙、崖頭諸山,皆從陸遍游者,惟斗雞未到,今舟出斗雞山東麓。崖頭有石門凈瓶勝,舟隔洲以行,不能近悉。去省已十里。又東南二十里,過龍門塘①,江流浩然,南有山嵯峨駢立,其中峰最高處,透明如月掛峰頭,南北相透。又東五里,則橫山巖屼突江右。漸轉(zhuǎn)漸東北行,五里,則大墟②在江右,后有山自東北迤邐來,中有水口,疑即大澗榕村之流南下至此者。于是南轉(zhuǎn)又五里,江右復(fù)有削崖屏立。其隔江為逗日井,亦數(shù)百家之市也。又南五里,為碧崖,崖立江左,亦西向臨江,下有庵。橫山、碧崖,二巖夾江右左立,其勢相等,俱不若削崖之崇擴(kuò)也。碧崖之南,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橫障南天,上分危岫,幾埒巫山,下突轟崖,數(shù)逾匡老。于是扼江而東之,江流嚙其北麓,怒濤翻壁,層嵐倒影,赤壁③、采磯,失其壯麗矣。崖間一石紋,黑縷白章,儼若泛海大士,名曰沉香堂。其處南雖崇淵極致,而北岸猶夷豁,是為賣柴埠。共東五里,下寸金灘,轉(zhuǎn)而南入山峽,江左右自是皆石峰巑岏,爭奇炫詭,靡不出人意表矣。入峽,又下斗米灘,共南五里,為南田站。百家之聚,在江東岸,當(dāng)臨桂、陽朔界。山至是轉(zhuǎn)峽為塢,四面層圍,僅受此村。過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為山所托,飽東佹④南,盤峽透崖,二十五里,至畫山,月猶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隱若現(xiàn)。又南五里,為興平⑤。群峰至是東開一隙,數(shù)家綴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從東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⑥耳。由此東行,有陸路通恭城。
【注釋】
、冽堥T塘:今仍作龍門,在漓江北岸,桂林市東隅。
②大墟:明時為廣西四大墟市之一。今名同,又作大圩,在漓江轉(zhuǎn)折處,靈川縣東南隅。
、鄢啾冢208年,孫權(quán)與劉備聯(lián)軍敗曹操的戰(zhàn)場。
④佹(ɡuǐ):偶然。
、菖d平:今作興坪,在陽朔縣北境,漓江東岸。熙平河從此匯入漓江。北距桂林53公里。⑥恭城:明為縣,隸平樂府,即今恭城縣。
【譯文】二十一日等人來搭船,日上中天才開船。往南經(jīng)過水月洞東面,又向南,是雉山、穿山、斗雞山、劉仙巖、崖頭諸山,都是陸地所游之處,唯有斗雞山未到過,今天船經(jīng)過斗雞山東麓。崖頭有石門、凈瓶兩處勝景,船隔著小洲行走,不能接近仔細(xì)觀看。離省城已有十里,又往東南行船二十里,經(jīng)過龍門塘,江流浩浩蕩蕩,南面有山巍峨并立,此山中峰最高處有亮光透出,如同明月掛在峰頭,南北相通。又向東行五里,就見橫山巖突兀在江右。漸漸轉(zhuǎn)向東北行,五里,就見大墟在江右,后面有山從東北方逶迤而來,市中有河口,懷疑就是大澗榕村的水流向南下流至此的河口;于是轉(zhuǎn)向南又行五里,江右又有削崖屏風(fēng)樣矗立。那隔江之處是逗日井,也是有數(shù)百家人的集市。又向南五里,是碧崖,石崖立在江左,也是向西面臨江流,下邊有寺庵。橫山、碧崖兩座高峻的山崖,夾立在江流左右,它們的山勢相等,都不如削崖那樣高大。碧崖的南邊隔江處石峰排列而起,橫向遮擋住南面的天空,上邊分出險(xiǎn)峰,幾乎與巫山相等,下部突出崩裂的石崖,每每超過廬山。石峰在這里扼住江流往東延去,江流啃咬著它的北麓,怒濤翻卷上石壁,層層霧氣倒映著山影,赤壁、采石磯與之相比都失去了壯麗。崖壁間有一條石紋,黑白花紋相間,儼然似飄洋過海的觀音大士,名叫沉香堂。此處南面雖然極其高峻淵深,但北岸仍然平坦開闊,這里是賣柴埠。共往東行五里,下了寸金灘,轉(zhuǎn)向南駛?cè)肷綅{間,江左右兩岸從這里起都是突兀的石峰,爭奇夸異,無不出人意外。進(jìn)入峽中,又下了斗米灘,共向南五里,是南田站。是有百戶人家的村落,在江東岸,位于臨桂縣、陽朔縣的交界處。山到了這里峽谷變成了山塢,四面層層圍住,僅能容納此村。過了南田站,山色已晚,船夫夜間劃船不止。江流被山體襯托,忽而往東忽而往南,繞著峽谷穿過山崖,行二十五里,來到畫山,月亮還未升起,可山色空濛,若隱若現(xiàn)。又向南五里,是興平。群峰至此在東面張開一道縫隙,幾戶人家點(diǎn)綴在江左岸上,真是山水中隱居的景色呀!月亮也從東面的縫隙中露出來,船便停泊下來等待天明,因?yàn)橛谐丝痛蛩阋辉缙鹕碲s到恭城去。由此往東走,有陸路通到恭城去。
【原文】漓江自桂林南來,兩岸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無翻流之石,直瀉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間,無妨夜棹;第月起稽緩,暗行明止,未免悵悵。
【譯文】漓江自桂林往南流來,兩岸的山崖石壁森立,峰巒回繞,江中有許多小洲時分時合,沒有翻卷江流的巖石和直瀉的急流,所以船雖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石洞穴之間,不妨害夜里行船;但是月亮升起得太遲緩,在暗中行船,月明了卻停下不走,心中未免悵悵不樂。
【原文】二十二日雞鳴,恭城客登陸去,即棹舟南行。曉月漾波,奇峰環(huán)棹,覺夜來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南三里,為螺螄巖。一峰盤旋上,轉(zhuǎn)峙江右,蓋興平水口山也。又七里,東南出水綠村①,山乃斂鋒。天猶未曉,乃掩篷就寐。二十里,古祚驛②。又南十里,則龍頭山錚錚露骨,縣之四圍,攢作碧蓮玉筍世界矣。
【注釋】
①水綠村:今作水洛,在陽朔縣北境,漓江東岸。②古祚驛:應(yīng)即今高州,在陽朔縣北境,漓江西岸。
【譯文】二十二日雞鳴時,去恭城的乘客登陸離開了,馬上劃船往南行。曉月蕩漾在碧波之中,奇峰環(huán)繞著小船,覺得夜里幽奇的景色,又呈現(xiàn)出一片空曠明澈的景象來了。往南三里,是螺螄巖。一座山峰盤旋而上,轉(zhuǎn)峙在江右,大概是興平的水口山。又行七里,從東南方經(jīng)過水綠村,山體這才收斂了鋒芒。天還未發(fā)亮,我就掩下船篷上床睡覺。二十里,到古祚驛。又向南十里,就見龍頭山露出錚錚石骨,縣城的四周圍,山峰攢聚成碧蓮玉筍的世界了。
【原文】陽朔縣①北自龍頭山,南抵鑒山,二峰巍峙,當(dāng)漓江上下流,中有掌平之地,乃東面瀕江,以岸為城,而南北屬于兩山,西面疊垣為雉,而南北之屬亦如之。西城之外,最近者為來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龍洞諸山森繞焉,通省大路從之,蓋陸從西而水從東也。其東南門鑒山之下,則南趨平樂,水陸之路,俱統(tǒng)于此。正南門路亦西北轉(zhuǎn)通省道。直南則為南斗山延壽殿,今從其旁建文昌閣焉,無徑他達(dá)。正北即陽朔山,層峰屏峙,東接龍頭。東西城俱屬于南隅,北則以山為障,竟無城,亦無門焉。而東北一門在北極宮下,僅東通江水,北抵儀安祠與讀書巖而已,然俱草塞,無人行也。惟東臨漓江,開三門以取水。從東南門外渡江而東,瀕江之聚有白沙灣、佛力司諸處,頗有人煙云。
【注釋】①陽朔縣:隸桂林府,即今陽朔縣。
【譯文】陽朔縣北面起自龍頭山,南邊抵達(dá)鑒山,兩座山峰巍峨雄峙,正在漓江的上下游,當(dāng)中有塊手掌大的平地,卻東面瀕江,憑借江岸筑城,而南北兩面連接著兩座山,西面筑墻作為城墻,而且南北兩面連接山的地方也如此。城西之外,最近的地方是來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龍洞諸山森然環(huán)繞著,通往省城的大路經(jīng)由那里,大概是陸路從西面走而水路從東邊走。陽朔縣城東南門的鑒山之下,是往南通向平樂府的路,水路陸路,全會聚于此。正南門的道路也是向西北轉(zhuǎn)通到省城。一直往南就是南斗山延壽殿,今天在它旁邊建起了文昌閣,沒有路通到其他地方。正北就是陽朔山,層層山峰似屏風(fēng)樣聳峙,東邊接著龍頭山。東西兩面的城墻都連接到城南隅,北面就以山作為屏障,竟然沒有城墻,也無城門;而東北的一道城門在北極宮下,僅往東通到江水,往北抵達(dá)儀安祠與讀書巖而已,然而全被荒草堵塞了,無人行走。唯有在東邊瀕臨漓江處,開了三道城門以便取水。從東南門外渡江往東去,瀕江的村落有白沙灣、佛力司各地,有很多人煙。
【原文】上午抵城,入正東門,即文廟前,從其西入縣治,荒寂甚?h南半里,有橋曰“市橋雙月”,八景之一也。橋下水西自龍洞入城,橋之東,飛流注壑。壑大四五丈,四面叢石盤突,是為龍?zhí),入而不溢。橋之南有峰巍然?dú)聳,詢之土人,名曰易山,蓋即南借以為城者。其東麓為鑒山寺,亦八景之一。“鑒寺鐘聲。”寺南倚山臨江,通道置門,是為東南門。山之西麓,為正南門。其南崖之側(cè),間有罅如合掌,即土人所號為雌山者也。從東南門外小磴,可至罅傍。余初登北麓,即覓道上躋,蓋其山南東二面即就崖為城,惟北面在城內(nèi),有微路級,久為莽棘所蔽。乃攀條捫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徑遂絕。復(fù)從其旁躡巉石,緣飛磴,盤旋半空,終不能達(dá)。乃下,已過午矣。時顧仆守囊于舟,期候于東南門外渡埠旁。于是南經(jīng)鑒山寺,出東南門,覓舟不得,得便粥就餐于市。詢知渡江而東十里,有狀元山,出西門二里,有龍洞巖,為此中名勝,此外更無古跡新奇著人耳目者矣。急于覓舟,遂復(fù)入城,登鑒山①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沈彬云“碧蓮峰里住人家”,誠不虛矣。時午日鑠金②,遂解衣當(dāng)窗,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市橋雙月,鑒寺鐘聲,龍洞仙泉,白沙漁火,碧蓮波影,東嶺朝霞,狀元騎馬,馬山嵐氣。復(fù)北由二門覓舟,至文廟門,終不得舟。于是仍出東南門,渡江而東,一里至白沙灣,則舟人之家在焉。而舟泊其南,乃入舟解衣避暑,濯足沽醪,竟不復(fù)搜奇而就宿焉。
【注釋】
、勹b山:即通常所稱碧蓮峰,在陽朔縣城邊,漓江西岸。山麓的鑒山寺,抗日戰(zhàn)爭時被毀。近年重建為鑒山樓,并有迎江閣。通過閣四周的畫窗,能眺覽如畫的陽朔勝景。②鑠(shuò):熔化。午日鑠金:形容天氣酷熱,中午的太陽能使金屬熔化。
【譯文】上午到達(dá)縣城,進(jìn)入正東門,就是文廟前,從文廟西邊走入縣衙,十分荒涼寂寥。縣城南面半里,有座橋叫“市橋雙月”,是八景之一。橋下的水流自西邊龍洞巖流入城中,橋的東面,飛流注入壑谷中。壑谷大四五丈,四面成叢的巖石盤結(jié)飛突,這是龍?zhí),水流進(jìn)去卻不見溢出。橋的南邊有山峰巋然獨(dú)聳,向本地人打聽它,名叫易山,大概就是南面借以筑城的山。它的東麓是鑒山寺,也是八景之一。叫“鑒寺鐘聲”。寺南面依山臨江,通有道路,設(shè)置了城門,這就是東南門。山的西麓,是正南門。山南面山崖的側(cè)邊,壁間有裂縫像合起來的手掌,就是當(dāng)?shù)厝颂柗Q為雌山的地方了。從東南門外的小石磴,可走到裂縫旁。我起初登上北麓,馬上找路上登,原來此山南東兩面便就著山崖筑城,唯有北面在城內(nèi),有小路石階,長期被叢莽荊棘所遮蔽。只好攀著枝條抓住石縫走,很久,徑直到達(dá)峭壁之下,叢草雜生的小徑便斷了。再從峭壁旁踩著高險(xiǎn)的巖石,沿著飛空的石磴,盤旋在半空中,始終不能到達(dá)。只好下山,已過了中午了。此時顧仆在船上守行李,約定在東南門外的渡口碼頭旁等候。從這里往南經(jīng)過鑒山寺,出了東南門,找不到船,在市場上買到些方便稀粥就餐。問知渡江后往東走十里,有座狀元山,出了西門走二里,有個龍洞巖,是這一帶的名勝,此外再無古跡與新奇的景色能吸引人的耳目了。急于找到船,便再次進(jìn)城,登上鑒山寺。寺院靠山臨江,在一片翠微之中,在城郭中能有此種景色,沈彬的詩所說的“碧蓮峰里住人家”,確實(shí)不假呀!此時正午的太陽能熔化金屬,便解開衣服站在窗前,遇到一位儒生把八景講給我聽。八景是市橋雙月,鑒寺鐘聲,龍洞仙泉,白沙漁火,碧蓮波影,東嶺朝霞,狀元騎馬,馬山嵐氣。再向北經(jīng)過兩道城門去找船,走到文廟門,始終找不到船;于是仍出了東南門,渡江后往東走,一里路來到白沙灣,就是船夫的家在這里;但船停泊在他家南邊,于是進(jìn)船脫衣避暑,洗腳買酒,居然不再去搜尋奇景就上床睡下了。
【原文】白沙灣①在城東南二里,民居頗盛,有河泊所在焉。其南有三峰并列,最東一峰曰白鶴山。江流南抵其下,曲而東北行,抱此一灣,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其東南一溪,南自二龍橋來,北入江。溪在南三峰之東,逼白鶴西址出。溪東又有數(shù)峰,自南趨北,界溪入江口,最北者,書童山也,江以此乃東北逆轉(zhuǎn)。
【注釋】①白沙灣:在陽朔城東南,漓江轉(zhuǎn)一大灣。河灣岸上,遍地白沙,稱白沙灣。岸上的村子也叫白沙灣村。
【譯文】白沙灣在縣城東南二里處,居民十分興盛,有河泊所在這里。它南邊有三座山峰并列,最東的一座山峰叫白鶴山。江流向南流抵山下,曲向東北流去,圍抱著這一處水灣,沙土都是白色的,所以用白沙來起名。它東南方有一條溪流,在南面自二龍橋流來,往北流入漓江。溪流在南邊三座山峰的東面,逼近白鶴山西面的山腳流出去。溪東又有幾座山峰,自南奔向北,隔在溪流的入江口處,最北面的是書童山,江水從此處便向東北逆轉(zhuǎn)而去。
【原文】二十三日早索晨餐,從白沙隨江東北行。一里,渡江而南,山東界書童山之東。由渡口東望,江之東北岸有高峰聳立,四尖并起,障江南趨。其北一峰,又岐分支石,綴立峰頭作人形,而西北拱邑,此亦東人山之一也。既渡,南抵東界東麓。陂塘高下,林木翛然,有澄心亭峙焉,可憩。又東一里,過穆山村,復(fù)渡江而東,循四尖之南麓趨出其東,山開目曠,奇致愈出。前望東北又起一峰,上分二岐,東岐矮而欹斜,若僧帽垂空,西岐高而獨(dú)聳,此一山之二奇也。四尖東枝最秀,二岐西岫最雄,此兩山之一致也。而回眺西南隔江,下則尖崖并削,上則雙岫齊懸,此又即書童之南,群峰所幻而出者也。時循山東向,又五里已出二岐,東南逾一嶺而下,是為佛力司①。司當(dāng)江南轉(zhuǎn)處,北去縣十里。置行李于旅肆,問狀元峰而上,猶欲東趨,居人指而西,始知即二岐之峰是也。西峰最高,故以狀元名之。乃仍逾后嶺,即從嶺上北去,越嶺北下,西一里,抵紅旗峒。竟峒,西北一里抵山下,路為草沒,無從得上,乃攀援躑躅,漸高漸得磴道,旋復(fù)失之,蓋或翳或現(xiàn),俱草之疏密為致也。西北上一里,逾山西下坳。乃東北上二里,逾山東上坳,此坳乃兩峰分岐處也。從坳西北度,亂石重蔓,直抵高峰,崖畔則有洞東向焉。洞門雖高,而中不深廣,內(nèi)置仙妃像甚眾,土人刻石于旁,言其求雨靈驗(yàn),又名富教山焉。洞上懸竅兩重,檐覆而出,無由得上。洞前有峰東向,即似僧帽者。其峰亦有一洞西與茲山對,懸崖隔莽,不能兼收。坐洞內(nèi)久之,東眺恭城,東南瞻平樂,西南睨荔浦②,皆重山橫亙。時欲一登高峰之頂,洞外南北俱壁立無磴,從洞南攀危崖,緣峭石,梯險(xiǎn)踔虛,猿垂豹躍,轉(zhuǎn)從峭壁之南,直抵崖半,則穹然無片隙,非復(fù)手足之力所及矣。時南山西市,雨勢沛然,計(jì)上既無隙,下多灌莽,雨濕枝繆,益難著足。亟投崖而下,三里,至山足,又二里,逾嶺,飯于佛力肆中。居人蘇氏,世以耕讀起家,以明經(jīng)③貢者三四人。見客至,俱來聚觀,言此峰懸削,曾無登路。數(shù)年前,峰側(cè)有古木一株,其仆三人禱而后登,梯轉(zhuǎn)怨級,備極其險(xiǎn),然止達(dá)木所,亦未登巔,此后從無問津者。下午,雨中從佛力返,共十里,仍兩渡而抵白沙灣,遂憩舟中。
【注釋】
、俜鹆λ荆航褡鞲@陉査房h東境,漓江南轉(zhuǎn)處,為陽朔主要圩市之一。
、诶笃郑好鳛榭h,隸平樂府,即今荔浦縣。③明經(jīng):唐時科舉制度的科目之一,與進(jìn)士科并列,主要考經(jīng)義。明清時用作貢生的別稱。
【譯文】二十三日早晨找早餐吃了,從白沙灣順江往東北行。一里,渡江往南走,到了東面分界的書童山的東邊。由渡口向東望,江的東北岸有高峰聳立,四個山尖并排聳起,擋住江水往南流。它北面的一座山峰,又岔出分支的巖石,綴立在峰頭如人的樣子,并面向西北拱手作揖,這也是東人山之一了。渡江后,往南到達(dá)東面分界山的東麓。上上下下都是池塘,林木秀美自然,有個澄心亭屹立在那里,可以歇息。又往東一里,路過穆山村,再渡江往東走,沿著四座尖峰的南麓趕到它的東面,山體開闊眼界寬廣,奇異的景致愈加顯現(xiàn)出來。望見前邊東北方又突起一峰,上邊分為兩岔,東岔矮而傾斜,好似和尚的帽子垂在空中,西側(cè)高而獨(dú)聳,這是一座山上的兩處奇景。四座尖峰中東面的支峰最秀麗,分出兩岔的峰西峰最雄壯,這是兩座山一致之處;仡^眺望西南方隔江之處,下邊尖尖的石崖都很陡峭,上面卻雙峰一同高懸,這又是書童山的南面,群峰變幻而出現(xiàn)的景觀。此時沿著山向東行,又走五里已走出分為兩岔的那座山,往東南越過一嶺向下走,這是佛力司。佛力司正當(dāng)江流向南轉(zhuǎn)之處,北邊距縣城十里。把行李放在旅店中,問了去狀元峰的路就上登,還打算往東趕,居民指向西,這才知道就是那分出兩岔的山峰了。西峰最高,所以用狀元來命名。于是仍越過后嶺,馬上從嶺上往北去,越過嶺向北下山,向西一里,抵達(dá)紅旗峒。走遍全洞,向西北一里來到山下,路被草淹沒了,無法上去,只得跌跌絆絆地攀援而上,漸漸登高漸漸找到有石磴的路,隨即路又消失了,大體上一段路被遮住了一段路又顯現(xiàn)出來,全是草叢的疏密所導(dǎo)致的。往西北上山一里,翻過山向西下到山坳中,就往東北上山二里,翻過山向東登上山坳,這個山坳就是兩座山峰分岔的地方了。從山坳往西北越過去,亂石重疊雜亂,一直抵達(dá)高峰,山崖側(cè)旁就有個洞朝向東方。洞口雖高,可洞中不深也不寬,里面放置很多仙妃像,當(dāng)?shù)厝嗽谂赃吙逃惺,說向她們求雨靈驗(yàn),名字又叫富教山。洞上方懸著兩層洞穴,像屋檐樣傾覆出來,無法上去。洞前有座山峰向東,就是那像和尚帽子的山峰。那座山峰也有一個洞向西與此山對望,隔著懸崖叢莽,不能兼收。坐在洞內(nèi)很久,向東眺望恭城縣,往東南遠(yuǎn)瞻平樂府,朝西南斜視荔浦縣,都有重重山峰橫亙著。此時想要一氣登上高峰之頂,洞外南北兩面全是絕壁聳立沒有石磴,從洞南攀著險(xiǎn)峻的山崖,沿著陡峭的巖石,踏著險(xiǎn)要之處,跳過虛空,如猿猴樣垂吊著,豹子般的跳躍;轉(zhuǎn)而從峭壁的南邊,一直抵達(dá)懸崖半中腰,卻是穹窿狀沒有絲毫縫隙,不再是手腳的力量所能及的了。此時南山和西面的集市上空,雨勢很大,考慮上邊既沒有裂縫,腳下灌木草叢很多,雨水潮濕,枝條糾結(jié),益加難以落腳。急忙跳下懸崖來下山,走了三里,來到山腳,又走二里,越過山嶺,到佛力司旅店中吃飯。居民蘇姓,世代靠種田讀書起家,靠考明經(jīng)科成為貢生的有三四人。見有客人來,都來聚在一起觀看,講說此峰高懸陡峭,從來沒有登上去的路。幾年前,峰側(cè)有一棵古樹,他家的三個仆人禱告后登山,用梯子、粗繩一層層轉(zhuǎn)上去,備嘗那各種危險(xiǎn),然而只到達(dá)樹在的地方,也未登上峰頂,此后從無人問津。下午,在雨中從佛力司返回來,共走十里,仍兩次渡江后抵達(dá)白沙灣,便歇息在船中。
【原文】佛力司之南,山益開拓,內(nèi)雖尚余石峰離立,而外俱綿山亙嶺,碧簪玉筍之森羅,北自桂林,南盡于此。聞平樂以下,四顧皆土山,而巉厲之石,不挺于陸而藏于水矣。蓋山至此而頑,水至此而險(xiǎn)也。
【譯文】佛力司的南面,山體益加開闊,里邊雖然還有殘余的石峰獨(dú)立,可外圍都是綿亙的山嶺,似碧玉簪白玉筍般地森然羅列,北邊起自桂林,南面盡于此地。聽說平樂府以下,四面環(huán)顧都是土山,而險(xiǎn)峻危峭的巖石,不挺拔于陸上卻藏在水中。大體上山勢至此便圓渾起來,水勢到此卻險(xiǎn)惡起來了。
【評析】
《游漓江日記》是徐霞客船行在廣西漓江水上的游記。時在崇禎十年(1637)五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三天。見《粵西游日記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漓江猶如一道山水長廊,從桂林到陽朔,山秀、水清、洞奇、石美,巧妙地會聚了大自然的精華。徐霞客用他的妙筆,寫意式地涂抹出不同時空的“碧蓮玉筍世界”的色相變化,描繪了這幅獨(dú)具一格的山水長卷,實(shí)為游記寫景的佳作,讓讀者為之傾倒。徐霞客對漓江的考察已不同于他早期的游賞,更加重了地理考察的分量。他把踏勘的范圍延展到佛力司,完整地考察一個地貌單元。他對陽朔縣城的考察甚細(xì),記錄也甚周詳,包括當(dāng)時的市井面貌及人們的生活情狀。他每天都附了一條札記,概括地貌范圍、江的形態(tài)、水的分合等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