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鄉(xiāng)土資源,就地消化矛盾
“財務問題往往是干群矛盾的一個焦點,因此這些年來,我們把財務公開作為村務公開的核心內容,推出了村級財務四方會簽制度,即村里所有財務開支須經村監(jiān)委主任、村經濟合作社社長、村委會主任和村支書四方聯(lián)合會簽后才能報賬,并且把村監(jiān)委的財務審核作為第一道必不可少的財務監(jiān)督程序。”鄉(xiāng)紀委副書記周紹宏說,有個村前些年在村務接待中,累計有3萬元的餐飲費和土特產開支一直沒法處理。2011年初,村干部將其混入新村建設施工款,沒想到被村監(jiān)委“火眼金睛”識破了,村干部堅持要入賬報銷;村監(jiān)委就把事情報告給了鄉(xiāng)紀委。經過調查,鄉(xiāng)紀委認為這筆款項未經村民代表大會授權,屬于嚴重違紀,對村支書和村主任作出嚴肅批評,并要求兩人承擔這筆開支。
胡陳鄉(xiāng)鄉(xiāng)長薛參明說,農村的矛盾糾紛,更多是家長里短、鄰里不和等村民內部問題,通過借鑒農村“老娘舅說和”的傳統(tǒng),運用村調解組織和村人民調解員,采用親情化、人性化的方式說和調解,許多矛盾可以化解在萌芽之中。
胡陳鄉(xiāng)各村的人民調解員,很多是老黨員、老先進、老教師和退下來的老村干部,他們在村里德高望重,出面調解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車家村人民調解員車思品曾當過18年的村支書,退下來后自告奮勇報名當了村調解員。一次,村民車甲偷偷把鄰居車乙自留地中的土挖走賣給學校填操場,車甲知道后很生氣,說要找機會“教訓教訓”車乙。車思品先摸清事件起因,得知車甲家里經濟困難,賣土的700元錢是為給孩子交學費,于是在批評車甲的同時,也把這一情況與車乙作了溝通,取得他的理解。最后車乙主動表示,將這700元錢用于贊助車甲的孩子讀書,雙方握手言和。原本的鄰里糾紛,變成了村民之間扶貧幫困的一段佳話。
為平衡糾紛雙方的利益,及時化解矛盾,對一些比較小的矛盾糾紛,利益雙方實際損益不大的,鄉(xiāng)政府也專門出臺了獎勵政策,根據各村調解數進行獎勵,有效推動了矛盾糾紛的及時化解,減少了信訪案件數量,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去年,村級上交鄉(xiāng)處理的信訪案件只有13件,而在村就地化解的大小矛盾糾紛達200余件。
車家村干部與鄉(xiāng)聯(lián)村干部共商發(fā)展大計
2007年,車家村開展村莊環(huán)境整治,準備爭創(chuàng)市級新農村示范村。村中有一戶人家不管干部怎樣做工作,就是不同意拆掉他家無人居住的4間破舊老房子。該戶是全村有名的貧困戶和釘子戶,4個兄弟3個是光棍,擠住在3間平房內,一個80多歲的老娘住在平房旁邊的一個狹窄的樓梯間里,村里不管做什么事,該戶幾兄弟總要出來干擾一番,總認為村干部是故意為難他們家。村干部一趟又一趟上門做工作,他們就是不同意。看到他家的困難情況,村干部反思:“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人,愿意讓人在背后指指點點,被人瞧不起?村里有貧困戶,破罐子破摔,村干部也有責任。”于是,村干部轉變思想,不談拆房子的事情,先幫他們家落實安排好新地基,把擠住在樓梯間的老娘安置到村里統(tǒng)一建造的寬敞舒適的安置房內,并幫助該戶聯(lián)系購買造新房子的材料,車思品又從女婿開的花崗石廠賒來花崗巖板等建筑用料。一趟又一趟的奔走,一次又一次的真誠舉動,終于感化了他們的心。當車思品帶領村干部們第19次踏入該戶時,戶主終于說:“你們拆了我的老房子吧。”現(xiàn)在,該戶已經建起了2間2層的新房子,對干部的成見也打消了,人也變得勤勞了,現(xiàn)在收了自家種的南瓜茄子,經常往村干部家送去一點,逢人就說:“多虧了這些村干部,讓我們家住上了新樓房。”
人民調解在調解矛盾糾紛、融洽社會關系等方面,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后遺癥小”的優(yōu)勢。而人民調解員及早、主動介入調處,往往能積極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該鄉(xiāng)的騰達村(由翔鳳頭村和響巖村合并而成)鮑氏村民的“大姓”與“小姓”,曾因祠堂搬遷發(fā)生糾紛,幾乎引發(fā)宗族械斗。村干部、聯(lián)村干部、老干部及人民調解員一起做了3天3夜的工作,終于把這起一觸即發(fā)的事件妥善地予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