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兵
千年古村前童,北依梁皇山,南臨白溪水,塔山和鹿山點(diǎn)綴東西兩側(cè),是一座山環(huán)水繞的江南集鎮(zhèn)典型,也是浙東地區(qū)保存完整的一座具有濃郁儒家文化色彩的村落。
水是前童的靈魂。清澈見底的白溪水由渠入村,家家繞水,戶戶貫流,雖非水鄉(xiāng),勝似水鄉(xiāng)。溪水清清的,亮亮的,自由地游走于小村古巷,熟門熟路,無拘無束。前童的先民們根據(jù)道教的循環(huán)回轉(zhuǎn)哲學(xué),建造出這一巧奪天工的八卦水系,要讓溪水從三個出入口進(jìn)出,還要保證全村一千三百多戶居民門前有活水挨戶環(huán)流,古人的非凡智慧就在這溪水的輕聲叮嚀中熠熠生輝。幾尾錦鯉仿若空游,在溪底濃綠的水草間若隱若現(xiàn),那腰身隨意地?cái)[動,搖曳出些許柔軟。懵懂的鴨子一邊上岸,一邊理擇自己的羽毛,碰到陌生的目光便一陣喧嚷,倉皇遠(yuǎn)去的時候丟下一串串慌亂的小腳丫。
陽光明晃晃地,從兩旁幾欲合攏的屋檐穿進(jìn),灑在窄窄的小巷中,好似用泛黃的宣紙,修裱著一幅流傳了幾個世紀(jì)的古畫。百轉(zhuǎn)千回的石子路,將古村小心翼翼地封存。兩旁斑駁的木門悄悄掩著,門楣上的對聯(lián)經(jīng)歷了一年又一年的風(fēng)吹雨打,蒼白了底色?粗u縫間生出的青青碧草,望著屋頂上升起的縷縷炊煙,你會好奇門里的人家究竟會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鞋跟叩問著心跳,在這古舊的長巷深弄里走走停停,驀然回首,兩旁高高的老墻泥灰剝落,犬牙交錯的屋檐只剩下一條窄縫,仿佛歷史綿延的呼吸,連同小路旁涓涓的水聲,人便漸漸地陶醉。
前童村經(jīng)歷了780多年的櫛風(fēng)沐雨,為今世留下了1300多間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青磚、黛瓦、白墻,古樸而不失精美,如水墨畫一樣典雅靈秀,為悠悠古村平添一抹空靈的姿彩。群峰簪笏、職思其居、明經(jīng)堂、大夫第、欣所寄……光聽聽這些名字,便能感受到歲月的悠遠(yuǎn)與醇芳。世代童氏,以耕讀詩禮為立身之本,村中的建筑,無不體現(xiàn)了耕讀傳家的思想。淳樸清新的青瓦灰墻,高低錯落的魚鱗瓦面,古色古香的木質(zhì)門窗、騎樓、花窗、門廊、地磚均是一派儒家風(fēng)范。童氏先人將對儒學(xué)的體念和對人生的思索刻在古宅的角角落落,用以垂教后輩子孫。對稱式的馬頭墻上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帶的墻額,墻尖塑魚化龍,門廊穿堂嵌五福壽,正方窗欞刻朱子家訓(xùn);在曾出過童本植等三位秀才的職思其居中,刻著“量入為出,禮言周匝;勤儉成家,唐魏足法”的治家格言……這些治家理族、安身立命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biāo)準(zhǔn),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在家族建設(shè)中的全部要理。老宅的石花窗沒有一扇是雷同的,它們大多已斑駁黑褐,窗雕寶瓶、蝙蝠、祥龍、鯉魚等圖案;中堂兩邊的廊柱上雕有倒掛獅子、鳳鳴朝陽等飾物,與梁上的小鹿、鸚鵡等飾物配合默契;鏤空的人物圖雕,衣袂飄飄,眼角之間含著神采。這些無言的祥瑞,刀工圓熟,細(xì)膩精巧,讓你透過厚重的過往,一眼就可望穿當(dāng)年的繁盛與富足。
夜色柔柔,一盞花燈靜靜地懸在廊下,紙是朦朧的,流淌出淡而暖的回憶。每一寸都是光,每一寸都是美,比秋聲黃葉更遠(yuǎn)。反復(fù)流連于前童斑駁高聳的院落,那些古居的祖上,也曾殷實(shí)輝煌;青磚鋪地的庭院,也曾熙熙攘攘;幾可跑馬的廳堂,也曾張燈結(jié)彩。如今,格局猶存,物是人非,錦衣玉食已是夢中景象。于是,不得不慨嘆時間的深情而雋永;土艘磺,又消磨了一切。一千年之前的月色,如今夜般明亮,一千年之后的月色,是否會如今夜般動人,眼前的事物,還能經(jīng)受幾多時光的消磨,身邊牽著的手,能否走到地老天荒?
尋常巷陌最打動人的,便是日常生活。溪邊的婦人用力敲打著洗衣的木杵;拎水的老太太緩緩走過,臉上的表情,是無法模仿的安詳;簡陋的豆腐店里灑滿陽光,店主在陽光下枯坐的身影如同一尊千年的佛像;放學(xué)的孩童,在曬了一天的白被單下嬉戲……時間在此流動而不凝固,仿佛溫柔地拐了個彎,就漸漸地慢了下來。沒有周莊的招搖,沒有西塘的熱鬧,沒有烏鎮(zhèn)的濃郁,沒有南潯的繁華,前童只是一座村落,閑適、淡雅、原汁原味,讓你在浮華中尋得一處素樸,在喧囂中覓得一份寧靜。